作物栽培管理 > 芋頭

一、前言

二、健康優質培育

三、田間衛生與清園

四、輪作與種植綠肥

五、土壤處理

六、肥培管理

七、病害之發生與管理

八、蟲害發生與管理

九、採收後處理

十、相關連結

 

 

  • 前言

       芋的植株高大,宿根性強,通常地上部位產生較大的葉片與葉柄,總面積大,屬於需肥量較大的作物;葉片呈盾狀或心臟形互生,寬大而厚,每個葉片中心下端有一圓筒狀葉柄相連,基部數個葉柄互相抱合,大小、形狀、色澤及化學份成差異極大;葉片表面有密集的乳狀突起氣墊,可以使水滴成為圓形,不易沾濕葉面,加以葉片大、葉柄肥厚而長,所以常被用來當作野外臨時的遮雨工具。

       平常供食用的部份為地下球莖,外皮呈黃褐色,上覆暗褐色的薄膜,肉有白、黃或帶紫色斑點,含豐富的澱粉、蛋白質、醣類、維生素 A、B1、B2、C、礦物質及皂素等,氟的含量也很高,有潔齒、防齲、保護牙齒的作用;含鉀量亦高,有助於將鈉排出體外,利於血壓的下降。芋頭中含有粘性物質,稱為粘質,這種成分進入人體,會轉變成醛糖酸(Glucuroic acid),能促進肝解毒,並鬆弛緊張的肌肉及血管。此外,芋頭質地細軟,利於胃腸 的消化吸收,所含的纖維素,可預防便秘。

↑ TOP

  • 健康優質培育

          一般健康種苗常被用於泛指不帶病毒的苗木,當健康種苗無法獲得時,可經由生物技術或物理性處理去除病原;所謂優質種苗,除了為不受病毒感染的健康種苗外,同時未受其他病原菌(包括病毒、真菌、細菌及線蟲等)及蟲害感染,並需生理正常及生長勢旺盛。為獲得優質種苗,宜採用設施育苗,且遠離栽植區以避免害物感染,同時於育苗期加強害物管理與肥培管理,於種植前徹底消除害物,當可提升幼苗的健康度。芋以無性繁殖為主,一般種苗均於經濟採收時將子芋留種繁殖,故於採收時極為小心,儘量避免因嚴重的機械傷害而造成傷口,因傷口除了易引發養分與水分流失外,同時常為病原菌侵入、為害的重要管道;同時亦需避免在降雨時採收、貯藏與留種,主要因下雨時的高濕度往往會助長病勢快速進展。

           種芋採收後立即育苗者,可選用含豐富有機質之土壤或培養土播種,以3寸塑膠盆育苗、集中管理為佳,並避免於栽培田區直接播種,以減少病原菌感染。播種後以疫病、白絹病防治藥劑輪流灌注,灌注時宜將介質同時灌濕,可預防白絹病及疫病發生。種芋採收後未立即播種時,於採收後立即粉衣後貯藏。粉衣主要目的為利用粉衣劑中的藥劑保護傷口,避免病原菌由傷口侵入感染,同時抑制病原菌擴展,防治重點主要為白絹病。

↑ TOP

  • 田間衛生與清園

       田間衛生與廢棄物處理影響田間防治效果極巨,往往未受重視,主要乃因其損失於無形,且防治效益不易評估,同時廢棄物不易處理。以芋頭白絹病為例,前一期作發病田若未將病原菌消除,農民雖種植健康種苗,土壤中的病原菌於環境適合時,立即侵入植株造成感染,此為同一田區無法連作芋頭主要的原因之一;受瓜果實蠅為害的果實,小菜蛾、斜紋夜盜蟲、介殼蟲等為害的植體,均可成為重要的傳播源,任一殘株或殘留的罹病蟲害植物組織均可成為害物之溫床,實應加強處理。 加強田間衛生管理除可大量降低病蟲害之傳染源外,同時可改善栽培環境,營造適合植株生長且不利害物擴展之環境。

        管理重點為:

          1、於害物發生初期剷除受害植株或清除受害組織,可減少傳染源

          2、栽培期間隨時清除受害組織,可減少害物的傳播

          3、採收後迅速清除殘株,可減少害物的繁殖機會,降低下一期作害物的發生,並可避免擴展至鄰近田區。

           清理後的田園可採用燒燬或堆肥化處理,藉由發酵過程中所產生的高溫殺滅害物。防雜草減少養分及空間競爭外,亦有助於病蟲害孳生。主要乃因雜草經常為病害的寄主而成為重要傳播源,同時雜草亦是媒介昆蟲之溫床而傳播病毒病害。加以雜草叢生時,導致小區微氣候之改變,造成溫度改變、濕度增高,更可促使病害發生。

           因此,芋頭田區在芋頭生長期間,宜定期清除雜草,減少雜草對植株的生存競爭,包括空間、養分、水分及光照等;發現蟲害或病害發生時,宜迅速將受害植體移出田間,並加以處理。採收後之植株殘株宜儘速處理,以免造成感染。

↑ TOP

  • 輪作與種植綠肥

        由於不同作物之營養需求不同,對不同營養成分之吸收量不同,若長期連作,易導致部份元素累積過多而造成鹽害,其他元素則因大量被吸收而產生不足之現象,此即為常見之連作障礙。輪作乃是以不同種類的作物輪流種植,可因作物的營養需求不同,而將土壤中的不同肥料加以利用,避免因長期種植同一作物所造成的連作障礙。此外線蟲及土壤傳播性病害亦常因連作而日趨嚴重,輪作時可因寄主不同而降低其繁殖,所以輪作可減少線蟲及土壤病害的發生,尤其是和水稻輪作的效果最為顯著,但一般只要利用不同種類的植物輪作,即可抑制土壤病害之發生。

       綠肥作物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並提供養分,其功效如下:1、提供作物生長所需之營養;2、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3、可提高土壤之微生物活性;4、覆蓋土壤地被,防止土壤沖蝕及抑制雜草滋生;5、減少病蟲害發生;6、綠美化田園景觀;此外,7、綠肥可兼具其他功用,包括可做禽畜飼料、蔬菜用,開花期可提供作為蜜源作物。因此種植綠肥作物,除可避免連作障礙外,同時可提供作物營養成分及改善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可謂一舉數得。由於芋頭為天南星科具塊莖植物,若能以其他較不易感染白絹病之旱作植物或綠肥植物輪作,可降低白絹病之發生。

↑ TOP

  • 土壤處理

       土壤含水量、通氣性以及鹽分累積引起之土壤堅硬均可能影響植物之正常生長而導致病害之發生,故須加以處理。至於土壤性病害發生後,病原菌之菌體均以不同形態存活於土壤中,如何將之徹底剷除,亦為土壤處理之重要課題,一般土壤處理方法為添加有機質及其他肥料、土壤消毒及曝曬土壤。添加有機質可促進植物生長而增加其抵抗力,同時有機質中之微生物可發揮其拮抗作用,相對地降低土壤病害之發生,目前較明顯之例子為適度施用SH 土壤,可增加有益之拮抗菌之濃度,抑制病原菌菌之生長,同時可促進植株生長而增加其對病害抵抗力,因此明顯的抑制萎凋病之發生;而針對白絹病調配的AR-3-2 土壤添加物若施用得當,亦可有效發揮抑制效果,而施用合宜的施用有機質肥料或化學肥料,亦可適度降低病原菌之感染源,達到抑制病害擴展之目的。

      曝曬土壤亦為土壤處理之方法之一,將土壤覆蓋透明塑膠布後,利用陽光曝曬可殺死表土之病原菌,一段時間後翻土再曝曬,則可將深層土壤中之病原菌殺滅,而後再種植,如此亦可達到土壤消毒之目的,同時在曝曬過程中,可將部份累積於土壤中因施肥不當所造成的鹽基藉高溫促進分解作用而降低或消除,藉以減少因肥培失衡所造成的連作障礙。若能適度翻犁、灌水及淋洗土壤以改變土壤之堅硬度,使土壤通氣良好,可適度供應根部所須之氧氣,同時將產生之二氧化碳排出,種植後可維持根部之健康而降低病害之發生。事實上,於休耕期適度淹灌,亦可達病害防治之效果。

       生物防治亦可用於防治病害,利用菌根菌或拮抗微生物處理種子或種苗後種植,利用其拮抗作用而降低植株感病之機會,而於田間噴施拮抗微生物亦可達降低病源之目的。

↑ TOP

  • 肥培管理

      依據芋頭生長需求,擬定全期生長期施肥模式,執行後再依實際栽培田區之土壤化學性質,調整施肥量。擬定之基本施肥模式為如下:

1、基肥:每分地施用有機複合肥料(10-10-10)50 公斤,充分混入土壤後種植,若有自製堆肥,每分地可大量施用1-2 公噸。

2、追肥:第1-3 次追肥之主要作用為促進植株生長,第4-5 次追肥為促進養分回流,以提升芋頭根莖蓄積量,提升芋頭採收時之品質。

(1) 第一次追肥:種植1 個月後施用,每分地施用有機複合肥料(氮:磷酐:氧化鉀=10:4:6) 50-70 公斤。

(2) 第二次追肥:種植2 個月後施用,每分地施用有機複合肥料(氮:磷酐:氧化鉀=10:4:6)50-70 公斤。

(3) 第三次追肥:植後3 個月施用,每分地施用有機複合肥料(氮:磷酐:氧化鉀=10:4:6) 50-70 公斤。

(4) 第四次追肥:種植4 個月後施用,每分地施用有機複合肥料(10-10-10)50-70 公斤。

(5) 第五次追肥:種植5 個月後施用,每分地施用有機複合肥料(10-10-10)50-70 公斤。

3、葉面肥:
(1) 促進營養生長促使植株生長旺盛:種植後1-4 個月間每個月噴施葉面肥1-2 次,可採用之葉面肥為博士肥,同時添加微量元素(生力肥)。
(2) 促進養分回流、提升品質:種植5 個月後毎個月噴施福報肥和生力肥兩次,促進養分回流使塊莖長大。

↑ TOP

  • 病害之發生與管理

(一) 疫病 (Phytophthora blight)
病徵及發生生態:

疫病為芋重要病害之一,罹病葉片初期產生水浸狀、黃褐色斑點,以後病斑逐漸擴大成褐色圓形斑,直徑可達5 公分以上,表面出現同心輪紋,並有橘紅色小顆粒,為病原菌之菌體,病斑部中央繼之腐敗、穿孔。當環境適合時,病斑迅速擴大且病斑數急遽增加,多數病斑可互相癒合致使整個罹病葉片於3-5天內枯乾。如連續陰雨時病斑表面出現白粉霉狀;葉柄被害時呈黑褐色斑點,病斑逐漸擴大,使葉柄枯萎或變脆易折斷,其上葉片亦隨之枯萎,一株芋株很難保有2 個完整葉,為春作產量及品質不及秋作主要原因之一。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藻菌類 ,寄主範僅限芋及野芋,病原菌一般存活於被害植株或土壤中越冬而成為翌年的傳染源,可產生孢囊釋放游走子,游走子靠風雨、露水及灌溉水傳播,可直接侵入寄主組織,誘發病害,灌溉會加速病害蔓延。陰雨環境與溫度20~25℃適合病害發生,本病周年中1~2 月份因低溫不發病外,其他月份都會發生,尤以5 月~10 月為晴天時病斑數少,罹病面積率亦少,對芋生育影響不大,但逢連續陰雨,因極適發病,故往往引起大發生與蔓延。疫病之病害史極短,只需3~5 天。。旱式栽培比水田栽培發生輕微,多施氮肥田發生較嚴重。

(二) 白絹病(Southern blight)
病徵:
本病可發生於植株及球莖,發生初期由地際部份之葉片開始出現黃褐色水浸狀之病斑,以後病斑逐漸擴大,病原菌亦可侵入莖基部而呈水浸狀,病斑處可見白色絹狀菌絲,並造成腐爛;維管束組織被破壞後水分運輸受阻,導致莖部呈萎凋狀,嚴重時整株腐爛。病原菌菌絲可迅速擴展至鄰近植株,後期病原菌形成褐色菌核,存活於土壤中成為重要之感染源。塊莖被害時呈褐色水浸狀腐爛,濕度高時,表面佈滿白色絹狀菌絲,後期亦可產生菌核。以罹病塊莖(子芋)種植時,可造成嚴重之田間感染。採收時如果有塊莖染病,在貯藏期間會傳染其
他健康塊莖,造成嚴重損失。

本病病原菌為高溫菌,可於32℃之高溫生長,是以高溫多濕時發生較嚴重,尤以土壤含水量高時,發病更為嚴重。病原菌之菌核可於土壤中存活相當長時
間,乃本病之重要感染源。本病之寄主非常廣泛,病原菌平常以菌核形態存活於土壤中、芋塊莖組織、田間野芋、或其他寄主上,環境合適且附近有寄主時,菌核發芽,從植株柔嫩部位或傷口組織侵入,誘發病害。高溫多濕之環境有利菌核發芽,其發芽時需要草酸,因此未腐熟有機質使用過多時,發病較嚴重。田間適合發病時期為夏秋季5~9 月時,若於此時期採收芋頭,又遇降雨時,採收作業造成之傷口若處理不當,可能因空氣中溼度過高導致傷口不易癒合,更易受病原菌侵入侵入、感染,誘發嚴重病害。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之菌絲白色絹狀,在土壤中及寄主植物上以菌絲呈輻射狀傳播,無特殊之繁殖構造,但可形成淡褐色至褐色之菌核,菌核大小差異極大,一般直徑約為1厘米,表皮極厚,可耐惡劣環境。

↑ TOP

管理策略:
1、採收後土壤處理:(1) 清除田間廢棄物並加以處理;(2) 噴施10-15%尿素加氯化鉀稀釋液後覆蓋塑膠布,利用所產生的氨氣達到消除病原菌之目的;
(3) 施用可抑制白絹病發生之有機質肥料;(4) 種植綠肥;(5) 輪作其他不易感染白絹病之作物。

2、避免施用未經腐熟之有機質肥料,尤其是混含稻殼、稻桿等穀物殼、桿類之未腐熟材料,主要因白絹病病原菌極易於此類未腐熟材料上生長、繁殖。
3、選用健康種球
4、種球採收後以藥劑粉衣後貯藏:若無法確定種球為健康種球,或需長時間貯放時,建議以藥劑粉衣。
5、健康種苗培育:
(1) 採收時同時篩選未受病蟲害感染且貯存足多夠養分外觀保滿之種球。
(2) 以培養土或富含營養成分、質地疏鬆且未被病蟲害污染之土壤作為育苗介質。
(3) 採用單株盆栽育苗,或以大型育苗盤育苗,避免以苗床育苗,可減少移植時自苗床拔起時之根系受傷。
(4) 定期施用液肥,以促進生長。
(5) 定期灌藥處理,避免病蟲害發生。
(6) 逢低溫時以塑膠布覆蓋,提升溫度,促進幼苗生長。

6、生長期如遇發病,定期灌注藥劑,灌注時需灌及植株地際部份及植株周圍之土壤。可施用之藥劑為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 倍。為避免藥劑施用後因稀釋作用而無效,噴施前一天需排水至土壤無游離水後再行灌注,灌注後24 小時內亦避免灌水。

7、避免在降雨時採收、貯藏與留種。
8、採收時儘量避免嚴重之機械傷害,採收後立即進行癒合處理。自罹病田採收時,採收之芋頭可先以保鮮劑處理,再行陰乾、癒合處理。
9、嚴重發病田在種植前施用土壤添加劑,可誘發土壤中之拮抗菌,而有效防治白絹病之發生。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之土壤添加劑,已成功地防治百合、菜豆及胡蘿蔔白絹病。

為避免土壤添加劑雖可抑制病勢擴展,但因營養成分不平衡而影響植株生長,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亦擬定酸性土壤病蟲害處理配方,可依土壤pH 值、
質地而調整施用量,一般以毎公頃500-2000 公斤為原則。

↑ TOP

(三) 疫病與白絹病共同防治:
由於疫病與白絹病均為芋栽培之重要病害,且可存活於土壤及殘株,若能於幼苗期加強管理,培育健康、優質種苗,配合土壤處理,當可有效抑制病
害之發生。於幼苗種植後依下列順序輪流灌注植株及植株鄰近土壤,以防除疫病及白絹病。施藥間隔為7-10 天。

(四) 芋污斑病 (Leaf mold)
病徵:
病害最初發生於老熟葉片上,葉片表面初期出現多數淡褐色、圓形之斑點,以後病斑顏色逐漸加深,呈褐色銹斑,狀如污點,直徑5~20 公厘不等;罹病葉片背面出現灰色或淡褐色斑點;嚴重時病斑中央壞疽、破裂,葉片提早枯萎。本病多在芋頭植株衰弱時較易發生。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為不完全菌之 Cladosporium colocasiae Sawada,以菌絲或孢子的形態存活於植株殘體或野芋上,越冬後,成為翌年的初次感染源。

管理策略:
1、加強肥培管理,促使植株營養平衡,避免氮肥施用過多,降低植株抵抗力。
2、注意田間衛生,收集罹病葉片並加以處理。
3、本病尚無登記藥劑。

(五) 芋細菌性軟腐病 (Bacterial soft rot)
病徵
塊根為主要染病部位,病菌由傷口侵入,包括苗種切口、蟲孔及切除蘗芽時造成之傷口,罹病組織最初現水浸狀斑點,而後染病部位褐化、軟腐,導致植株生長停頓,嚴重時全株死亡。罹病組織並因二次感染而產生惡臭。

病原菌:
本病病原細菌為 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 Bergey etal. ,寄主範圍極為廣泛,可為害多種植物,一般棲息於土壤中或病株組織上,高溫高溼時較易發病,秋植田之罹病程度較春植田嚴重,水田耕作與多施氮肥病情亦較嚴重。

管理策略:
1、選用健康苗,栽培耐病品種
2、注意蘗芽摘除時之傷口,避免機械傷害;避免雨天採收與留種,增加病菌侵入塊莖的機會。
3、與其他非寄主植物或綠肥作物輪作。
4、前期作發生軟腐病之田區,未經土壤處理避免連作。

(五) 日燒:
高溫季節常可見葉片向上捲曲,並由葉緣向內產生褐色枯萎現象,為日燒造成之症狀,除需加強水分管理外,亦需加強肥培管理及葉面噴水可減少日燒發生。

↑ TOP

  • 蟲害發生與管理

(一) 斜紋夜盜蟲:
生活習性與為害作物:
斜紋夜蛾為夜蛾科,一般俗稱行軍蟲、黑土蟲、黑肚蟲、巢蟲或蓮紋夜盜。本蟲為雜食性害蟲,幼蟲為害之作物極多,如茄科植物之番茄、茄子、馬鈴薯及甜椒,石蒜科之青蔥、洋蔥、韭及蒜,百合科之蘆筍,十字花科之甘藍、白菜、花菜、芥菜、芥藍菜、青江白菜、黃金白菜及油菜,禾本科之稻、玉米、高粱、麥及甘蔗,葫蘆科之扁蒲、南瓜、冬瓜、胡瓜、越瓜、西瓜、絲瓜、洋香瓜及甜瓜,旋花科之空心菜及甘藷,其他如蓮花、菠菜、荷花、花卉、麻、茶及芋頭等均可被害。目前休耕地普遍種植的田菁,為本蟲極為喜好的寄主植物,果樹類的甜柿、葡萄、草莓及鳳梨釋迦等亦均為斜紋
夜蛾極喜歡的寄主。

形態特徵:
斜紋夜蛾成蟲之蟲體及前翅呈灰褐色,雄蛾色較雌蛾鮮明;前翅基部之前半有灰白色細線數條,內橫線及外橫線皆灰白色,後者呈波狀,自橫線之前緣近處至外橫線之略後方,有灰白色之粗斜帶一條;腎狀紋灰白,頂角附近亦呈灰白有光澤,外橫線之外側尚有光亮之灰白色粗帶一條,雄蛾較雌蛾更明顯,雌蛾色鈍。後翅白色,但其外緣暗褐。體長約15~17 厘米,展翅40 厘米左右,雄蛾較雌蛾略大。卵淡綠色,呈饅頭狀,有放射狀之縱隆起線,直徑約0.5 厘米。剛孵化之幼蟲與第6 齡幼蟲色澤不同,初期頭部呈黑色,胴部灰褐,背線、亞背線、氣門下線皆為白色,第3 齡以後,胴部各小紋常消失,背線止於前方之二、
三節,氣門上線或白紋,出現於各節中央,其上方有眼狀大黑紋,氣門下線不明顯,其下方全體呈灰黃或灰黃白色,老熟之幼蟲體長約41 厘米。蛹期初期呈黃綠或淡綠色,而後逐漸加深呈赤褐色具光澤,腹端有尾刺二個,向下彎曲,體長約20 厘米。

↑ TOP

發生生態:
斜紋夜蛾成蟲具有趨光性,成蟲及幼蟲均晝伏夜出,一般於日落後開始活躍,並行交尾。雌蟲交尾後,雌蟲將卵產在葉背,一百至數百粒卵被母蟲的
尾毛覆蓋,形成卵塊。卵期在25°C 下約3 天。剛孵化之幼蟲有群棲性,二、三齡後開始分散為害,主要以葉部為食,並可取食心梢或花器,造成植株生長不良
或影響產量。隨著齡期的增加,食量大增,嚴重時,葉片被啃食僅剩葉柄及葉脈。幼齡幼蟲常棲息於葉背,而四齡以後幼蟲日照強時,藏匿在土中或雜草間,黃昏之後即出來危害,化蛹時會潛入土中作土窩化蛹。由於晝伏夜出,有時不易發現它的蹤跡,以採取防治措施,故常令農民們有防不勝防的苦悶。幼蟲有六齡,在25°C 下約需時14 天,前蛹期3 天。老熟幼蟲於土中化蛹,蛹期6.4 天。

近年來斜紋夜蛾發生猖獗,可能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與生俱來的生物特性:食性雜、繁殖力高、遷飛性強:在臺灣一年應可發生8~11 代。由於食性雜、繁殖力強,若遇環境適宜,可能引爆大發生,造成
嚴重的災害。斜紋夜蛾成蟲有季節性遷移的習性,每年在5 月會有一次密度高峰,秋季約在9~11 月間會在出現一次密度高峰,需多加注意、防治。
2、氣候條件的變化: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相當適合斜紋夜蛾的生長發育。若遇乾旱季節較長時,增加了化蛹的場所,可能也增加斜紋夜蛾遷移行為
的出現。農田休耕或轉作,改種植油菜或豆科植物如田菁作為綠肥,讓斜紋夜蛾全年的食物更不虞匱乏,而逐漸擴張其勢力範圍。
3、農業環境的變化:今日多元化的栽培經營模式,作物種類多元化後,在食物充裕的情況下,增加了斜紋夜蛾的生存空間,使得本蟲更具有競爭力。

↑ TOP

管理策略:
1、清除殘株及雜草以減少本蟲之隱蔽場所。
2、如發現卵塊時,宜及時摘除及銷毀。
3、利用性費洛蒙監測及誘殺雄蟲,以降低田間族群密度及利於掌控用藥時機。偵測田間密度多寡,可提供、作為最佳防治時期的參考依據。根據調查
顯示,當性費洛蒙誘捕蟲數達高峰時,田間即能在1~2 天內出現產卵高峰,經2~4 天會有初孵化的幼蟲發生,此時應用藥劑防治,可達相當高的防治效果。成
蟲期,利用性費洛蒙來誘殺雄蟲,降低田間族群密度。每公頃設2~3 個誘殺器,每月更新一次誘引劑。懸掛位置建議在作物生長點上方50~60 公分高處。
4、定期調查生態資料,以為管理之依據
5、於幼蟲期加強藥劑防治:防治時的需特別注意:(1) 甫孵化幼蟲有群棲性,1~3 齡未分散前為最佳噴藥時機;(2) 幼蟲晝伏夜出,儘量以傍晚或清
晨噴藥。目前已推薦之藥劑為2.8%賽洛寧乳劑2000 倍,每7 天噴施一次。
6、生物防治:可應用的微生物製劑為綠殭菌及核多角體(NPV)病毒。
7、由於本蟲幼蟲食性極雜,間作植物及地被植物等亦需同時防治。
8、建立整合管理策略:整合不同的防治方法,配合果園的實際發生狀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或將多種方法配合加以靈活應用。

↑ TOP

(二) 長角象鼻蟲 (Coffeebean weevil) :
害狀與生態習性:
雌蟲產卵於球莖組織內,每孔僅產1 粒卵,產卵後在孔口以分泌物掩蓋。卵孵化後,幼蟲即在塊莖內蛀食,其傷口易誘發軟腐病,被害部位肉色變黑
褐色,而使塊莖失去商品價值。本蟲危害芋頭可造成3%以上產量損失,尤其在6、7 月間高達16~18%,為芋重要害蟲之一。

管理策略:
1、芋頭生育後期避免田間土壤過於乾燥,可減少害蟲棲息與活動危害的機會。
2、田間避免添加或覆蓋其他本蟲寄主之穀類廢棄物如稻殼等。
3、休耕期田區浸水後覆蓋塑膠布,藉高溫而達殺蟲效果。
4、目前已進行防治藥劑篩選。由於本蟲可能於夏季為害較為嚴重,且害蟲可於土壤中存活,因此重點防治時期為種植前將粒劑混入土壤後種植,其
次為夏季再加以土壤中蟲體之防除。
此外,在球莖上亦可發形呈子彈形之大型蛀孔,疑似木蠹蛾科(Cossidae)害蟲危害,正進一步鑑定中。

↑ TOP

  • 採收後處理

(一) 避免在降雨時採收、貯藏,同時需儘量避免嚴重之機械傷害。

(二) 芋頭採後保鮮處理:採收之芋頭塊莖需迅速運至集貨場,並儘速清除塊莖上之土壤,平舖於乾燥空間後並乾風吹散塊莖表面之游離水,促進傷口癒
合,以減少病菌感染機會,同時延長貯運壽命,待表面乾燥後可輕易進一步移除沾粘於表面之土壤,必要時並進行保鮮處理。
(三) 若上一期作未發生土壤傳播性病害及土棲性蟲害,則可於清園後直接輪作其他作物或種植綠肥。
(四) 上一期作發生土壤傳播性之病蟲害時,則進行必要之清園及土壤處理,包括浸水、曝曬及土壤消毒等,再行種植綠肥或輪作其他作物。

文章來源: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 TOP

  • 相關連結
  1. 芋頭栽培管理要點
  2. 芋頭主題館-水芋栽培技術
  3. 芋頭整合管理
  4. 高雄改良場-芋頭種類與生長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