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香瓜為台灣高價值的蔬果,早期盛行使用PE隧道棚的栽培方式,但因新興病蟲害的入侵及長期栽培所造成之連作障礙,再加上極端氣候影響,許多栽培的農友開始採用設施栽培克服病蟲害及穩定水分養分管理,達成生產高品質洋香瓜的目標。
設施栽培的環境與露天栽培具有極大的差異,栽培品種及栽培方式也需配套才能發揮設施栽培的高品質要求,台南改良場近幾年來已推出不同栽培期的高品質品種,同時具有耐病害的品種,可做為設施有機栽培生產的主力品種設施洋香瓜栽培採用直立引蔓模式,栽培密度高,對於肥分、水分之要求更為精準,方能在提高品質之際,不至於造成鹽基過高,衍生其他生理障礙。
設施栽培環境如高溫、高濕,通風較差、光照不均或光照較弱等逆境,皆對植株之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設施之防蟲網雖然阻隔了部份害蟲的侵害,若是田間衛生不佳,設施反而成為保護害蟲的環境,提供了害蟲更佳的生長、繁殖場所,使其發生危害所需時間縮短,且危害時期延長。
(一) 風土適應性
1. 氣候條件
(1) 溫度
洋香瓜性喜溫暖可耐高溫,生育期最適晝間溫度25∼32℃,夜間溫度16∼20℃。晝間溫度35∼40℃,植株生長仍佳,長時間超過40℃,植株生長停滯。植株對低溫很敏感,極不耐寒,氣溫13℃時,植株生長停滯;10℃時完全停止生長;7.4℃超過48小時,則可能出現生理傷害。土溫至少在18℃以上,又以22∼28℃最適合,土溫達35℃根系發育仍佳,超過40℃或低於15℃,根系停止生長。
(2) 光照
洋香瓜喜多光照的環境、不耐陰。光照強弱與光照時間對洋香瓜生長與果實品質有極大的影響,光照達12∼14小時最佳,不足8小時則生長不良、易徒長、葉片薄、葉色淺、糖度低、品質差。光量以趨近光飽和點5萬5千勒克斯 (lux,照度單位) 為佳,不宜低於光補償點4千勒克斯。光照充足則植株節間短、莖粗、葉片厚、葉色深、生長快、雌花 (兩性花)多、病害少、果實品質好。
(3) 大氣濕度
洋香瓜喜愛較乾燥氣候,最適之相對濕度約為50∼60%。若栽培環境之大氣濕度長期過高,將使植株生長勢轉弱、病害加劇、子房易黃化或不易著果,也將使得成熟期之果實糖度低、品質差、易裂果、果實不耐貯放。
(4) 日夜溫差
植株發育階段,日夜溫差10∼13℃,植株發育良好。果實發育期,日夜溫差13∼15℃,網紋形成豐滿,果實糖度高,品質優,貯藏性良好。
2. 栽培土壤需求
洋香瓜對土壤質地要求不苛,一般土壤即可種植;土壤適應性雖廣,但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土質輕鬆且富含有機質 (高於3%)之土壤最佳,適宜之土壤酸鹼度為pH 6.0∼6.6。洋香瓜葉片大,蒸散量高,需水量大,需依據生長情形適當灌溉給水,不使土壤乾濕過劇。
洋香瓜根系淺,耐濕力較弱,不耐浸水,浸水超過24小時,根系將發生傷害。洋香瓜忌連作,於水稻後作最佳,或與非瓜類作物進行輪作為宜。設施栽培之土壤常因栽培管理操作不當,使得土壤鹽基偏高或是線蟲密度增加,可選擇種植綠肥水稻來改善設施土壤。
(二) 栽培管理要點
1. 園區準備
設施栽培洋香瓜以土耕為主,整地前最好先檢測土壤,以確保栽培土壤酸鹼值在適當範圍。種植前即需做好園區衛生,清除前作物植體、周遭雜草,園區浸水數日,以減少媒介昆蟲或土棲害蟲之密度,也能使園區土壤均勻化並蓄積適當水分。栽培田區視土壤肥瘠程度,或是依據土壤肥力檢測結果的建議,施用適當肥料為基肥後整地、作畦。
設施洋香瓜採用直立式引蔓為主,畦向以南北走向較佳,畦距 (含溝) 依雙行植或單行植之不同,分別約為2.1公尺 (雙行植) 或約 1.2公尺 (單行植),畦面覆蓋銀黑色塑膠布或 雜草抑制蓆,除了可防雜草,也能維持土壤水 分不過度蒸發,高溫期可另選用其他資材進行 覆蓋。種植前需將園區徹底殺蟲滅菌,減少初期之病蟲害感染源。畦面植穴須待定植前才鑿 開,避免植穴土壤過乾,影響移植成活率。
2. 品種選擇與播種適期
由於洋香瓜品種種類多樣,品種之選擇無 一定規範,一種是該品種在當地栽培環境具適應力,株勢可以維持到果實成熟期;其二是該品種具有耐脫蒂之特性。洋香瓜類型多、品種推陳出新,農友須特別了解不同品種最有競爭力之栽培季節, 先求能穩住基本產量為原則。
4∼7月播種者,須選用果實糖度容易表現之品種,例如高品質之臺南13號,產量與品質兼優;惟此栽培期除了高溫之外,常為高濕環境,病原菌非常容易孳生,因此,適時進行殺菌防治極為必要,方能減低果實貯運之耗損。
2∼3月以及8∼10月播種期,氣候條件極適於洋香瓜生長,多數品種容易栽培成功,品質表現也都具有市場水準,此階段選擇果實特色較鮮明的品種,有助於果品之行銷。
11∼1月播種期,於不同生育 階段,可能遭受不定期低溫障礙,造成生長遲緩、病害增加、授粉不良、果實過小、低溫裂果等風險;此時期也是自然光照條件不良的季節,不僅光量低,光照時間也短,因此,需審慎評估投入洋香瓜栽培之可行性,為求設施栽培之最大利益,在自然條件不利於洋香瓜栽培的環境下,以改種其他較適應低溫之作物為宜。(註:上述播種期係以臺南平地之氣候而言,其他地區需酌予修正應用)
3. 種苗準備
(1) 種苗數量
依據設施之寬度進行做畦規劃,確定行數,株距以45公分較佳。有機栽培者,株距再酌予加寬為48∼50公分。0.1公頃需苗約2,000株,惟確切苗數仍需依據設施中可種植區域進行計算。
(2) 自行育苗
以適於洋香瓜育苗之培養土,裝填入洋香瓜適用之穴盤 (如104穴格) 備用。健康種苗為健康管理之根本,為培育健康幼苗,種子於清水浸濕後,以推薦藥劑 (或資材) 進行消毒,再將種子洗淨、待表面微乾時,將種子平放於已裝填培養土之穴格中央,覆上1∼2公分之培養土,輕壓後再充分澆水。
完成播種之穴盤,置於溫度為30∼32℃之育苗環境,發芽快速且整齊,播種後約3天幼苗可出土。溫度較低的季節播種,種子可於消毒、浸種後,放入裝有乾淨、濕潤培養土之容器中,置於30∼32℃環境,遮光保濕,催出芽點 (胚根),芽點露出0.5∼1.0公分時,須及時以芽點向下之方式移入穴盤中,上覆薄層培養土後澆水。
穴盤苗於第一植株葉面展開前,須待培養土表面乾時再補水,避免下胚軸因高濕容易徒長。第一植株葉面完全展開後,以上午澆水、充分澆透為原則。高溫期水分散失較快,須避免幼苗因失水萎凋,若需於下午澆水,於下午3點之前進行為宜,以避免夜間高濕環境引發病害。播種後約11∼13天 (高溫期) 或14∼21天 (涼溫期),於第2植株葉面伸展開時,或是可以輕鬆地由穴盤取出苗時,即能定植園區。
為獲得健康幼苗,育苗階段須積極防治育苗環境之病、蟲害,尤其是媒介病毒病之小型昆蟲,如粉蝨、薊馬與蚜蟲,以減低日後發病的風險。洋香瓜經濟栽培以「先育苗再移植」的方式較「催芽後直播田間」者為佳,不僅容易培育健康種苗,日後植株發育也較整齊,管理操作較容易進行。
(3) 向專業育苗場訂購所需種苗洋香瓜穴盤苗培育之時間短,請務必於園區準備妥善後再訂苗,以避免穴盤苗根系過度盤結、幼苗老化。
4. 定植
於第2植株葉面伸展時或植株容易由穴盤取出時,即能定植田間。穴盤苗於定植田間前一天或當天早上應充分澆灌,同時將穴盤苗施用適當的殺蟲劑 (或非農藥防治資材),減低運苗與移植過程遭受害蟲危害的風險,高溫期於下午移植為佳,以防中午溫度過高,影響植株成活。植穴離畦溝側邊稜線約15公分,將幼苗定植於植穴中央,上覆1∼2公分田土,使幼株能直立。定植後每株皆須澆灌適當水分,可同時給予薄肥或是木黴菌,以促進幼株成活及發育。幼株需水量雖然不高,但是高溫期水分蒸發快,須注意維持園區適度水分供應。
以穴盤苗移植者不易缺株,必須注意設施是否遭蝸牛潛入,其所造成之缺株盡速於2日內完成補植,可使同一批植株之發育整齊度高,容易進行日後之管理作業。定植後要加強小型昆蟲防治,苗期進行例行病蟲害防治效益高且重要,此時用藥量少,短時間即能完成全區的防治作業,減輕植株日後遭病蟲危害的風險。藥劑防治時為避免抗藥性產生,輪替使用不同類型或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切記藥液需噴及葉背,且水量要夠,以提升防治效果。
5. 立支架、引蔓
洋香瓜設施栽培採用直立式引蔓。植株發育到本葉5∼6葉期,為關鍵之生育階段,此時卷鬚發生、植株由直立漸發展成蔓性,此後發育速度增快,須及早利用設施上部之支撐結構,搭設支架,張懸瓜網或吊繩,以利植株能順利向上生長。瓜網選用6臺尺寬、大網目者為佳,以大型蘭花夾固定母蔓於網上,1株1個夾子即可,隨母蔓向上生長,隔1∼2日將夾子向上移;以吊繩引蔓者,吊繩一端先綁於上方固定架,垂直放下,將吊繩另端綁於母蔓第3∼5節間,隔1∼2日將主蔓於吊繩上旋繞,使能固定與向上攀升。由於洋香瓜果實於高溫期可達2.5公斤以上,因此須特別注意支架、瓜網或吊繩之強度,須能承受果實肥大後之重量達1個月之久。
6. 整枝模式
設施洋香瓜採用「單蔓整枝」模式最容易操作。植株定植園區後,於基部萌發之側芽除去,將母蔓引蔓向上。栽培期溫度影響植株發育速度,須適時地進行引蔓、固蔓。引蔓與固蔓於下午時段進行較佳,此時植體含水量較低些,可減低母蔓折斷的風險。隨著植株發育,將母蔓10節以下所萌發 之側枝(子蔓)、母蔓10節以上無雌花(兩性花)的側枝皆先行摘除,只留下第1節位有雌花 (兩性花)的側枝,此等側枝即為留果蔓。留果蔓只留2葉,第3葉未展開前即予摘除,俗稱摘心。留果蔓摘心的動作最好在雌花(兩性花)開放前1∼2日完成,可促進子房的發育,提高 日後授粉之成功率。在最適於洋香瓜生長的氣 候下,當植株生長達120公分之後,母蔓生長速度增快,1晝夜可生長10∼15公分。在除側枝、摘心的同時,須每日進行引蔓,直到頂芽接近目標高度為止。
正常栽培園區之植株,於 母蔓約有25節、株高接近180公分時,將頂端未開展之頂芽去除 (此動作稱為摘心、俗稱打頂),一般植株約在留果蔓始花(授粉)後1∼2日可進行打頂。打頂可促進側芽發育,不宜過遲。葉片明顯較小型者, 不僅須在母蔓較高節位萌發之側蔓上留果,打頂高度也增高為28節;葉片較大之植株(如粗網紋類型),於母蔓約有22節時即可提早打頂。所有摘心操 作,在心芽之節間展現、容易折斷時即可進行,使其傷口越小越好,有利於傷口癒合。
開花期若是在氣候穩定的季節,可以採取「預留3∼4枝 留果蔓、其餘側枝先行摘除」 的操作方式,使養分集中於此3∼4側枝,有利開花與日後幼果發育。開花期若是處於氣候變化較大的季節,例如夏季常有驟雨或颱風,冬季不定期有冷鋒來襲,於留果蔓之雌花(兩性花)未完成授粉前,不宜貿然 採取「預留3∼4枝留果蔓、其餘側枝先行摘 除」的操作方式。氣候驟變常造成原預定留果蔓上之雌花(兩性花),未開花前即黃化,或是授粉後子房不發育,因此可能無法於最佳之母蔓節位(11∼14節)所萌發之側枝留到果實。此種狀況下,於母蔓較上方節位(15節之後)萌發之側枝,持續進行授粉作業。
正常氣候條件下,約於授粉後2∼3日即能觀察到子房有無發育,留果蔓之雌花(兩性花)可確定子房順利發育時, 視植株整體葉片大小,再將母蔓較高節位之側枝,全數去除或保留1∼2枝。多數洋香瓜品種,除了留果蔓之外,於母蔓較上方節位萌發之側枝,酌留1或2條,留1葉摘心後使其發育,全株功能葉約20∼22枚;植株葉面積明顯較大者(如粗網紋類型), 則不需要留上方側枝,全株功能葉18∼20枚即可。直立式洋香瓜之整枝操作,最大關鍵在於維持全株適當之「葉面積」。
在有限空間中,維持適當數量之功能葉即可,以防止枝葉過度繁茂引發通風不良或病蟲害不易防治之弊端,有利於果實品質之提昇。此階段須適時進行病蟲害防治、灌溉或施肥,以確保植株正常發育。此期間若植株葉片出現可疑之壞疽或卷曲現象,可能是病毒病危害之徵兆,病株須盡速移除並帶離園區,避免機械傳播。濕度高的天候避免修剪枝條,若無法避免,須及時進行園區殺菌處理,減低病害由傷口侵入之風險。
7. 授粉
洋香瓜商業品種的花性以「兩性花與雄花同 株」為主,一般所謂的雌花,實際上是同時具有雄蕊與雌蕊的兩性花,多數發生於側蔓第1節與第2節,雄花發生在主蔓上;少數品種的花性為 「雌雄同株異花」,較為少見。洋香瓜母蔓發育到約1.6公尺左右,留果蔓之雌花(兩性花)開始陸續開放。
洋香瓜屬於蟲媒花,雌花(兩性花)未經過授粉,子房無法正常發育為果實。設施栽培洋香瓜,由於設施阻隔了授粉昆蟲,又因為經濟栽培之植株數多,此階段同時須引蔓、固蔓、摘心,作業繁複,人力需求極高,利用蜜蜂授粉可以節省許多勞力。利用蜜蜂授粉者,購買或租用適於設施授粉之蜜蜂,1分地1∼2蜂箱,每箱4∼6蜂片, 每蜂片之蜂數充足,在花蕾發育階段、盛花前3日夜晚,將蜂箱置放於設施內陰涼處,基部架高、下方置水盤或灑石灰,防止螞蟻侵入蜂箱。蜂箱提早於開花前移入設施內,使工蜂適應設施內之環境,有利日後之授粉作業。
每批次植株維持開花授粉期3∼5日,完成授粉後蜂箱可移出到另1批次植株之溫室中,減少適應環境的時間。工蜂於高溫期之壽命僅約40多天,每批次授粉後,蜂群將耗損一些。釋放蜜蜂進行授粉期間,此時若進行病蟲害防治,需選用對蜜蜂毒害較小者之藥劑。 若是開花期遭逢多日陰雨,高濕氣候影響 了蜜蜂訪花的頻率,造成授粉成效不良,此時 須立即佐以人工授粉,使著果能順利。溫暖季節栽培之洋香瓜,雖然花瓣於白天皆呈現開放狀態,夜晚才略閉合,卻只有上午時段具有授粉能力,下午授粉之成功率極低。授粉最佳溫度為25℃∼30℃,當環境溫度逐漸升高到35℃,或是溫度明顯不足21℃時,人工授粉效果也將變差。
進行人工授粉時,觀察所種植品種其雌花(兩性花)之特性,若是柱頭被本身雄蕊覆蓋住,未能顯露出來,則摘取當日盛開之雄花,除去花瓣;同時將雌花(兩性花)花瓣適度地 撕開,將雄花之花粉輕輕塗布於雌花中心的柱頭上,完成授粉,此動作極為耗時,但是可以確實完成授粉,果形將會最優良。若兩性花中心之柱頭明顯露出,則可以利用毛筆、水彩 筆,輕輕於柱頭上迴旋,完成授粉,此動作速度相對較快。惟須注意每日於執行第1朵花之授粉前,先摘取雄花數朵,將筆毛蘸足花粉,再於柱頭上迴旋,此後以同一枝筆進行授粉,就不必特意再摘雄花蘸取花粉,只要注意筆毛勿沾到露水即可。
夏季設施內的溫度飆升快速,為使工作人員不致中暑且有較好的授粉成功率,提早於清晨6時進行授粉工作有其必要,或是於此段時間集中較多人力同時進行。管理良好者,1批植株於3∼5日完成授粉,將有利於日後田間管理;記錄盛花期,可供作採收期之參考。 雖然已有商品化之著果劑(福芬素)可供使用,但是著果劑施用不當,常造成果型不勻 稱,網紋不均,果皮變厚,糖度下降等負面影響,於生產高品質洋香瓜之栽培上,仍以自然著果者(蜜蜂授粉或人工授粉)為佳。
除非開花期天候條件不良,如設施中白日溫度不足21℃,多日低光度等因素造成著果困難,將嚴重影響日後之收成,不得已之下才採用,使 用方式務必遵照該藥劑之使用說明進行操作。花芽發育階段保持園區適當土壤水分即可,不宜過多,以促進開花。若為高濕氣候, 加強通風,以促進植株正常發育。花芽發育階段進行全園區之殺菌處理,可預防細菌等微生物於開花時侵入子房內之風險。
8. 選果與吊果
授粉後5∼7天,數個留果蔓上之幼果發育如雞蛋大時,先將果形飽滿、型態橢圓、顯現出活力色澤之良好幼果1果先吊好,再將發育較差之不良果摘除,或是連同側枝一併除去。 若有2幼果發育雷同,難以取捨,則選留較上方節位之幼果,切勿同時留下。吊果時戴上棉質手套,避免將幼果碰到莖蔓上的剛毛,防止表皮刮傷,同時輕輕地將花痕部殘留之花瓣抹除乾淨,減少日後孳生黴菌的風險。
著果蔓各節位萌生之側芽,須及早摘除,避免與幼果競爭養分。吊果之方式可利用掛鉤或吊繩,於果柄著生處吊起,並調整高度,使留果蔓與母蔓呈90度、留果蔓尾端略為上揚之水平狀為佳,有利於日後採收時,果實之果柄處呈T字形,提昇果實外觀品質。注意勿使著果蔓向下垂放,否則可能於果實肥大後,果實較接近地面,容易招鼠患或是使果實腐爛。果實表面也要避免被葉片遮蓋,葉片接觸果面的地方,濕度過高,使得網紋形成不良且容易長黴斑。於選果期階段,近地基部3∼5葉若黃化、老化,得以同時除去,可增進通風、減少病蟲孳生。選果後,全園進行殺菌處理,以減低傷口遭病菌侵入之風險。
9. 果實發育期
洋香瓜果實由子房與花托發育而成,可食部位為中、內果皮。授粉後7∼20天,果實達生長最旺盛階段,依品種、季節不同,授粉後36∼60天為成熟期;光皮類型與細網紋類型較早熟,網紋較粗的品種,有較晚熟的趨勢。 選果後幼果快速肥大,意味著此時需水量與需肥量較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提供適當的水分,避免乾濕變化過劇,方能使果實發育順利。設施栽培之灌溉作業,不宜晚於日落之前3小時,以避免設施內夜間濕度過高、容易引發病害之風險。
依網紋類型洋香瓜品種不同,常於授粉後14∼20天果皮硬化、網紋初現。在網紋形成期,土壤水分不能高,否則將使得果面裂痕過深,造成日後網紋粗細不均, 影響外觀,嚴重者甚至於裂痕處腐爛。果面網紋係果實外果皮龜裂後,癒傷組織木栓化所形成,因此,網紋發展階段,果面上實則有許多裂痕,為減低日後由果面產生黴斑的風險,此時進行適當的殺菌處理有其必要。 果面網紋全面形成約需7∼10日,於網紋初步完成後,果實仍繼續肥大,但是肥大速度慢,感覺不明顯,此時植株所有功能葉完全展開,需要較高水量以維持植株與果實之順利生長,在提供水分之際,適時補充所需肥分,以 提升果實品質。
網紋初步完成後,依品種之不同,約20日前後,果實進入成熟期;果面網紋隨著果實發育,漸漸凸出與鮮明,展現出品種特徵。果實進入成熟期須略為節水,可促進果實糖度累積。減少灌溉水量以不使植株發生萎凋為原則。一些生長勢較旺盛的品種,為避免採收期發生裂果的風險,也有必要輕度節水。果實發育期若處於夏至早秋季節,尤其種植於西邊行之植株,需防止過強光照造成果實表皮乾燥、硬化、果面色澤不均等不良影響,可利用報紙,或具遮光、透氣等功能之材質, 進行果實遮光。
不同於其它水果的套袋方式, 僅將報紙等遮光材質,以漏斗狀方式沿果柄套上,猶如將果實戴上斗笠般,報紙等遮光材質下方不閉合,使通風良好。果實遮光不僅可減少強光造成之不良影響,可使果皮不易黃化, 呈現鮮嫩感,提高外觀品質。雖然高溫期進行果實遮光處理可減低強光照對外觀品質之影響,但是該等季節常為高濕環境,遮光處理增高了果實周圍濕度,影響後續網紋表現之外, 非常容易使微生物孳生而發生果腐,因此,進行果實遮光處理前1日,需進行全園區之殺菌處理以減低果腐風險。網紋類型洋香瓜之果實進行遮光處理,也會因為果實表面光照減弱, 影響其光合作用與乾物質積累,使果實含糖量降低。
因此,網紋類型洋香瓜生產上是否進行遮光處理,須慎思。果實於網紋形成之後,維持較乾燥的空氣濕度,可以減低果腐、有利糖度累積。栽培園區環境若是長期高濕或通風不良,微生物容易於裂痕處或網面上滋生或殘存,使果實於發育過程,或於採收後產生黴斑或腐爛。因此,網紋形成至果實成熟階段處於高濕季節,以非化學農藥之殺菌資材進行防治不能忽略,方能減少日後果實之耗損、增長貯運壽命。
10. 採收期之判別
在授粉後25∼30日,果實不易肥大時,糖度才逐漸上升,在成熟前7∼10日累積速度明顯增快,因此,提早採收則甜味差,且肉質不好;果實於接近完熟才採收,雖然糖度良好,卻極不耐放,故採收適期之判定相當重要。設施洋香瓜採收適期依不同品種類型,可依下述方法綜合判別:
(1) 記錄開花期,依據各別品種所需之成熟日數,再參酌成熟期之氣溫條件,推算採收日;輔以試採1∼2果測定糖度或品嚐,果肉 內側中心折光糖度達14%,就可規劃於近期採收。
(2) 觀察留果蔓上果實著生節位之葉片,出現缺鎂之黃化,甚至褐變或乾枯。
(3) 果蒂周圍黃化或顏色改變、出現離層現象;離層為果蒂脫落之前兆,須於果蒂脫落之前完成採收。
(4) 網紋瓜之網紋聯結完全,並延伸到果柄基部;果實所在節位之卷鬚乾枯。
11. 採收與包裝
依據各品種之適採期,於清晨果溫尚低時進行採收較佳,以避免果實吸收太陽熱能,造成果溫昇高、不耐貯運。採收時連同留果蔓一起剪下,除去葉片與卷鬚;採下之果實,最好直接放入採收籃內,其次是暫置於塑膠布上,切勿暫置土面,會有沾染微生物、造成貯運期間果腐之風險。果實集中放置於陰涼通風處,修剪留果蔓長度,使與果橫徑同寬,輕拭去由修剪處流下的汁液,視規格之不同進行分級。
於果肩上黏貼商標或品種貼紙,再以包裝紙或保麗龍網狀果套包裹,置入印製完好之箱中,箱內酌放碎 紙等襯墊材料,勿使果實於運送過程中搖動,以維持果實外觀及品質之完整。洋香瓜依據行銷通路之需求,包裝型式可分為單果禮盒裝、雙果禮盒裝、12公斤紙箱包裝、12公斤子母包裝等。
品質優良之果實,採用禮盒包裝,既能凸顯個人風格,也有較佳之 經濟效益,為多數設施洋香瓜栽培業者所採用。 洋香瓜具有後熟作用,果實採下後依成熟度與貯放溫度之不同,後熟3∼7日,果肉漸軟化、香氣散發、汁液豐多,適口性提高,果肉冰涼後食用風味更佳,此等資訊也可一併附於包裝箱內,提昇產品價值感。
(一) 黑點根腐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本病害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主要是果實採收前2∼3星期,植株發生急速萎凋,葉片呈雨傘狀急速萎凋似青枯狀,或黃化枯死。地下部根系變小,根部呈水浸狀褐變或有壞疽斑,拔起細根腐爛脫落,於枯死的根上散生著許多黑色的子囊殼。
防治方法:
1. 洋香瓜採收後1∼2天內隨即犁地,減少該菌子囊殼的產生,以降低初次接種源密度。
2. 洋香瓜苗接種內生菌根菌或澆灌木黴菌保護根部。
3. 避免連作。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藥應依標 示使用,並嚴格遵守安全採收期。
(二) 病毒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病毒種類因栽培品種及環境因素不同,其病徵亦不盡相同,大部分病毒或單獨感染或複合感染,造成植株不同程度的病徵。病徵出現在新葉上,罹病較輕的植株,或不顯現病徵,或出現輕微的斑駁或嵌紋,常使植株生長不良。
嚴重者新葉縮小或捲曲,呈現明顯嵌紋、壞疽斑或水浸斑,葉片黃化。近年來流行之退綠黃化病毒病徵為植株基部成熟葉片退綠、黃化、甚至白化易脆,葉脈仍呈綠色,病勢由老葉黃化、白化開始向新葉發展。植株果實上病徵則呈現凹凸不平、色澤不均、變小或發育不良之畸型果或裂果,或造成植株矮化及生長停止,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1. 田間衛生:設施內採收完之園區,應清除枯枝老葉或藤蔓及寄主植物,畦溝若有雜草應加以剷除,全園清除完成再種下一期。勿因設施較大,先行採收即種第二期造成初期感染。
2.育苗期應加強媒介昆蟲防治,尤其針對蚜蟲、薊馬及粉蝨進行防治,以降低媒介昆蟲傳播病毒的機率,減少苗期感染病毒。由於這一類昆蟲極小,觀察不易,可於苗圃內設置黃色黏紙監測蚜蟲及粉蝨或以藍色黏紙監測薊馬密度;並依害蟲發生情況,噴施藥劑降低媒介昆蟲的密度。
3.設施田管理:
a. 積極預防:定植初期積極施藥,嚴格壓制媒介昆蟲的棲群密度。
b. 清除病株:種苗定植後,若發現可疑病株 應立即拔除,並帶離園區。進行摘心、整蔓時,若遇到疑似罹病株時,應另戴手套整理,以避免因為人為接觸而傳播。摘心、整蔓時,手或器具若有接觸到罹病株,應先以肥皂清洗後,才可再接觸健株,以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生育中後期罹病者不建議拔除,須以小刀於莖基部切斷植株,亦應盡量避免摘心、整蔓,以降低機械傳播的機會。
c. 蟲害防治:除藉目視來檢視害蟲的發生 外,最好以不同顏色的黏紙來進行監測,黃色黏紙監測如蚜蟲、粉蝨、等類害蟲, 藍色黏紙則監測薊馬類密度。並依害蟲發生情況,噴灑殺蟲劑以降低媒介昆蟲密度。
d. 合理化施肥:積極進行植物病毒病預防工作並配合合理化施肥可以強健植株,植株強健更能抵抗病毒的侵染。
(三) 根瘤線蟲
病徵及發生生態:生育初期幼根因根瘤線蟲2齡幼蟲鑽入危害組織細胞,於根部形成腫瘤,影響水分及養 分的吸收,地上部呈現黃化徵狀,嚴重時生長勢衰弱,生育停止,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設施內種植洋香瓜前可輪種水稻,根瘤線蟲 不耐淹水,可有效降低線蟲密度。
2.種植前增加土壤有機添加物如:具甲殼素成 份之蝦、蟹殼粉,可降低線蟲卵粒密度。
3.植前土壤施用殺線蟲劑。
(四) 白粉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本病害主要是農民冬天低溫時偶爾發生。白粉病病原菌可感染葉、葉柄、嫩蔓等部位產生灰白粉狀斑點,病斑擴大,互相連結,佈滿全葉影響光合作用,終使葉片枯死。病斑上之灰白色粉末狀的分生孢子與菌絲,藉風傳播, 於春、秋兩季較乾燥及光線不足的環境下危害劇烈。如病害繼續進行,被害葉即變黃而枯萎,發生嚴重時,全株表面皆覆滿白色粉狀物而呈青白色。病原菌以子囊殼附著於罹病殘株存活。
防治方法:
1.白粉病好發20℃∼30℃之間,可調整種植時 間,避開白粉病好發時期。
2.注意設施內通風。
3.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藥應依標 示使用,並嚴格遵守安全採收期。
(五) 露菌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本病害在20℃左右,相對濕度高時發生特別嚴重。病斑由近根部葉片開始出現,並向新葉蔓延,葉片受害時,初期產生黃色角斑,病斑受葉脈限制,之後黃色斑點轉變為棕色,患部乾枯。病原菌之孢子柄由葉背氣孔突出,濕度高時,於病葉背面病斑處,可見灰色黴狀物是病原菌的菌絲與胞囊,嚴重時葉片迅速枯死,影響植株生長及果實發育。胞囊為主要感染源,病原菌亦可在被害莖、葉中形成卵孢子殘存於土中。
4. 防治方法:
① 保持通風,避免密植。
② 合理化施肥,避免氮肥過高。
③ 施用亞磷酸加氫氧化鉀可誘導植株產生抗病性。
④ 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藥應依標示使用,並嚴格遵守安全採收期。
(六) 蔓枯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病原菌由表皮侵入幼苗子葉及莖蔓,被害部初呈淡黃綠色油浸狀,被害組織終呈流膠或乾枯,尤其接近地面之莖基部造成潰瘍腐爛病徵。病斑上散生許多黑色小粒狀之柄子器和子囊殼,在潮濕環境下患部會有橘紅色的流膠,末期整株死亡。葉片或葉柄受害,呈水浸狀黃化壞疽,提早枯死。病原菌除隨風吹送外,雨水飛濺為主要傳播途徑。
4. 防治方法:
① 田間衛生,清除之罹病瓜蔓切忌棄置田間。
② 剪除莖基部過密的葉片,以降低附近的濕度。
(七) 細菌性果斑病
病徵及發生生態:果實上的典型病徵為果皮上的小型斑點,深褐色或橄欖色,有水浸狀暈環或無水浸狀暈環,果皮上的斑點大都不會擴大,但病原細菌已侵入果肉組織造成水浸狀、褐腐或木栓化病徵;有些品種則於果皮上出現不規則水浸狀斑塊,罹病初期病變只侷限在果皮,但中、後期病原細菌亦會向果肉蔓延。除危害果實外,子葉、本葉及莖蔓均可受害,本葉上病徵似露菌病受葉脈限制,但會沿葉脈蔓延,深褐色水浸狀,在高濕度環境下,病斑上可見病原細菌泌出的乳白色痕跡。感染幼葉而病勢未繼續蔓延時,會造成病斑破裂、葉變形的病徵,危害莖蔓形成水浸狀褐色病斑,漸擴大而枯萎。葉、莖罹病嚴重時除影響植株生長勢外,將是危害果實的主要感染源。
4. 防治方法:
① 使用健康種子及種苗,避免成為種植時初次感染源。
② 田間衛生,清除罹病葉片及果實。
③ 種子消毒:以1%鹽酸浸漬20分鐘後,以清水流洗20分鐘、風乾後播種,可以降低發病率。
④ 防治藥劑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藥應依標示使用,並嚴格遵守安全採收期。
(一) 銀葉粉蝨 (Silver leaf whitefly)
生態及危害狀:銀葉粉蝨俗稱白粉蝨或白蚊子,銀葉粉蝨為瓜類退綠黃化病毒及南瓜捲葉菲律賓病毒之媒介昆蟲,粉蝨全年發生,繁殖力強,寄主植物廣。成蟲產卵於葉背,孵化後之若蟲有4齡,1齡蟲有足可爬行,尋找適當部位取食,2齡以後足退化固著於葉背。成、若蟲刺吸葉片營養液,導致生長衰弱,蟲數若密度過高,蟲體分泌的蜜露可誘發煤煙病,污染葉片及瓜果,影響植株光合作用,使瓜果失去商品價值。連續降雨數日後的放晴日,須注意田間粉蝨密度是否上升,此時間點須注意防治。
防治方法:
① 設施內須保持通風,避免密植可有利藥劑的 噴灑分佈。
② 可利用黃色黏紙誘殺,黏紙高度以貼近作物 上方為宜。
③ 化學防治可搭配使用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若 蟲,如六伏隆、布芬淨或百利普芬。
④ 近採收期可參考使用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 例如純度較高之礦物油或乳化之油劑 (如 99%礦物油、苦楝油或保護露等),先測試 適當稀釋倍數,以不造成藥傷為主,高溫下 易藥害,儘量於傍晚溫度較涼爽時施用。
(二) 薊馬類 (Thrips)
1. 學名:臺灣花薊馬 (Frankliniella intonsa)、 南黃薊馬 (Thrips palmi)、小黃薊馬 (Scirtothrips dorsalis)
2. 生態及危害狀:薊馬為病毒病的傳播媒介,薊馬蟲體極小,體色為黃色或黑色。蟲體刺吸葉部或新梢汁液,被害葉片可見到無數蒼白小斑點,沿著葉脈基部向葉尖逐漸延伸,如果細察葉背,則可見到如針尖之小蟲爬行。被害植株頂端生長停止呈萎縮褐化。
3. 防治方法:
① 雜草與收成後的殘株可翻犁或清除,降低薊 馬棲息繁殖的機會。
② 薊馬刺吸新芽、花器或幼嫩組織,此等部位 須注意防治。
③ 近採收期可參考使用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
(三) 棉蚜 (Cotton aphid)
生態及危害狀:棉蚜為瓜類病毒病之重要媒介昆蟲。在植株上多群集於老葉或新梢、嫩芽或幼葉上吸食汁液,被害植株生長受阻,被害葉捲縮,瓜蔓無法伸展。成、若蟲所分泌之蜜露可誘發煤煙病,污染瓜果或影響光合作用,導致植株生長受阻。棉蚜於氣候較涼爽之春季與秋季較易大量發生。
防治方法:使用推薦於洋香瓜蚜蟲之藥劑,或施用粉蝨與薊馬藥劑時即可防治蚜蟲。
(四) 葉蟎類 (Spider mite)
1. 學名:二點葉蟎 (Tetranychus urticae)、赤葉蟎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2. 生態及危害狀:二點葉蟎體呈黃綠色,赤葉蟎為赤紅或暗紅色。蟎體棲於洋香瓜之葉背危害,尤以老葉之密度較高。成、若蟎刺吸葉片汁液,分泌絲狀物覆蓋葉表,密度高時可導致葉片黃化及脫落。
3. 防治方法:
① 清除田間雜草與殘株,減少害蟎發生機率。
② 清除被害葉後噴灑藥劑,注意葉背的防治。
③ 葉蟎易產生抗藥性,建議油劑可與農藥輪流使用,減緩抗藥性產生。
④ 近採收期可參考使用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
(五) 側多食細蟎 (Broad mite)
1. 學名: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2. 生態及危害狀:側多食細蟎也稱為茶細蟎,體型細小約100-300μ,危害多種農作物。早期曾被誤以為高溫或乾旱造成,被害葉片變小,新葉呈捲曲皺縮,嚴重時全株呈枯萎狀。細蟎的卵橢圓形,表面有白色刻點,族群周年發生,蟎體多棲息產卵於新梢葉背。
3. 防治方法:
① 參考使用之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純度較高之油劑:99%礦物油、苦楝油或保護露等。可濕性硫磺粉:勿與油劑、銅劑或肥料混合使用,建議單獨使用。油劑與硫磺粉先測試適當稀釋倍數,以不造成藥傷為主,高溫下易藥害,儘量於傍晚溫度較涼爽時施用。
② 細蟎易產生抗藥性,建議油劑可與農藥輪流使用,減緩抗藥性產生。
③ 使用細蟎類或葉蟎類推薦藥劑。
(六) 番茄斑潛蠅 (Tomato leaf miner)
1. 學名:Liriomyza bryoniae
2. 生態及危害狀:俗稱畫圖蟲,植株子葉剛長出時,即可發現成蟲以產卵管刺破組織在葉肉中產卵及吸吮汁液。幼蟲孵化後即潛食葉肉組織危害,嚴重時子葉乾枯,生長受阻。植株葉片葉肉遭幼蟲取食,可見彎曲灰白色食痕,嚴重時葉片呈枯黃焦乾景象。老熟幼蟲鑽出葉片於葉面上或土中化蛹。
3. 防治方法:
① 種植前園區浸水數日殺死土中的蛹。
② 可利用黃色黏紙誘殺,黏紙高度以貼近作物上方為宜。
③ 被害部位須摘除或置於塑膠袋中,勿丟置於園區內。
④ 瓜苗於子葉長出後即有可能受害,注意生長初期的防治。
(七) 夜蛾類 (Noctuidae)
1. 學名:斜紋夜蛾 (Spodoptera litura)、番茄夜蛾 (Helicoverapa armigera)
2. 生態及危害狀:蛾類危害較少於設施內發生,蟲體通常由 出入口或網子破洞潛入。夜蛾類年發生8∼11世代,幼蟲食性極雜,啃食嫩葉、嫩莖、花器與果實,日間潛伏於殘葉或土隙間或接近土面之葉下,傍晚再爬出危害。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
3. 防治方法:
① 種植前園區浸水數日殺死土中的蛹。
② 懸掛具專一性之斜紋夜蛾性費洛蒙誘殺雄成 蟲。
③ 參考夜蛾類防治藥劑。
(八) 瓜螟 (Cotton caterpillar)
1. 學名:Diaphania indica
2. 生態及危害狀:蟲體可由設施出入口或網子破洞潛入,雌蟲產卵在葉背,卵沿葉脈散產。初齡幼蟲喜群集於葉背危害,啃食葉肉,僅留上表皮之白色薄膜,幼蟲齡期漸長後會吐絲捲葉在其內取食危害,也啃食幼果或蛀入果實。老熟幼蟲常於捲葉、落葉、畦面或正常葉上化蛹。
3. 防治方法:
① 種植前園區浸水數日殺死土中的蛹。
② 參考使用夜蛾類藥劑防治。
(一) 田間衛生
設施內外之病原殘株及雜草,均要予以清 除乾淨,密封於塑膠袋中或帶離園區,減少病蟲害發生機率。
(二) 非化學農藥防治
1. 與水稻輪作可有效降低根瘤線蟲及土中害蟲密度。
2. 植株種植初期接種內生菌根菌或澆灌木黴菌保護根部,增加抵抗力,減少病害發生。
3. 田間保持通風,白粉病發生時可施用乳化油劑或碳酸氫鉀防治。
4. 種植前園區浸水與翻犁曬土可殺死土裡的蟲蛹。
5. 設置黃色及藍色黏紙誘殺小型昆蟲,減少病毒病的發生。
6. 近採收期可用窄域油或葵無露等非化學農藥植物保護資材,防治小型昆蟲。
7. 若設施內有斜紋夜蛾危害,可懸掛性費洛蒙誘蟲器,降低害蟲密度。
良好的農業操作大致上可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主動操作強調維持植株的健康、增加環境抵抗力為主,如使用健康種苗、良好的育苗管理、種植抗病品種、合理化肥培技術、土壤水分控制、適當整枝與留果等,藉由這些操作,使植株從幼苗至成株都能維持適當的生長勢,降低罹病蟲的機會。被動操作則是著重於創造優質的生長環境或耕作制度,盡量隔離病蟲源或降低植株受病原感染機會,例如選擇種植時機、輪作、溫網室栽培、土壤消毒、病蟲害監測、抗病性誘導、田間衛生等等。
有別於主動操作強調植株的健康,被動操作則是營造出優質的環境來降低罹病的機會,然而通常主動與被動操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例如設施洋 香瓜若營養生長太旺盛,葉片過大導致植株下位葉光照變差,也使得園區通風不良,造成病 蟲源容易孳生且不易防治等問題。沒做好田間衛生,未將罹病蟲株殘體清除乾淨,即使原本其它株生育良好,但受病蟲害侵害的機會大增,顯示兩者操作需互相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用。
設施洋香瓜健康管理概念是以病蟲害預防為出發點,利用監測設施中病蟲源密度的方式,必要時,盡量以較低限度且受推薦使用的化學藥劑防治,或選擇使用生物性防治資材,以減少化學農藥殘留的風險。過去農業生產上習慣以施重肥、重藥來換取高產量,卻因此影響了人們與環境的健康,也在無形中浪費許多資源。現今農業操作的觀念除了強調植株的健康,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降低對生態環境的衝擊,使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達到平衡,並強調以有系統、有效率、更精準、更安全的方式來生產,進而提高設施洋香瓜的品質,降低生產的成本,創造生產者提高收益、消費者吃得安心、設施洋香瓜產業能永續發展之三贏目標。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