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牛蒡

前言

    牛蒡學名 Arctium lappa L. ,英名Great burdock,別名吳母、吳某、吳帽、夜叉頭、牛菜、鼠粘、蒡翁菜、便牽牛、蝙蝠剌、惡實、大力子、牛旁、便南牛、惡疾、黍粘子、鼠黏、茄根等等,為根菜類蔬菜,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大陸、歐洲及西伯利亞,現在的栽培品種均由日本引入。主要利用為根部,含蛋白質、脂質、纖維、鈣、磷、鐵、鉀、維他命B及維他命C等養分,尤其富含菊糖,並且含有其他特殊成份及其獨特之風味,深受日本人所喜愛,故除部分供内銷外,以生鮮外銷日本為主。台灣生產牛蒡採行保證價格契作栽培經營,農民只負責提供土地及田間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盤商提供種子帶、整地、深耕、作畦、栽種、採收。然後再以貨櫃銷往日本,而國內市場大多於日本料理店食用及提供加工利用原料者居多。牛蒡主要產區集中在台南縣佳里、將軍、西港、新化、麻豆及下營等地,全台栽培面積1,220公頃。

一、牛蒡栽培管理要點

(一) 種子帶的準備及預措

種子帶就是將精選的牛蒡種子經由真空吸著式種子帶製造機使種子固定於每12公分單粒的可分解的不織布帶上,製作完成的種子帶每捲長1,000公尺,牛蒡種植每10 公畝約需2捲。採行種子帶種植,可避免使用過多的種子,節省種子用量,且其株距固定而且條播整齊。由於牛蒡種子種皮具有抑制發芽的物質,所以種植前將種子帶浸於50%億力(免賴得)可濕性粉劑1,000倍中24小時消毒及催芽,以打破休眠,促進發芽,種子帶起水濾乾后以機械種植之。

(二) 整地深耕及作畦

牛蒡的食用根部很長,以深耕可提高品質與產量,並且為了促使根部生長及發育良好,宜多施有機質肥料。整地時同時使用全量基肥(每10公畝有機質肥料1,000〜1,500公斤、硫酸錏20公斤、過磷酸石灰50公斤、氯化鉀30公斤)及線蟲防治藥劑(每10公畝10%芬滅松粒劑2~4公斤)後,先用大型曳引機整地,使其充分與土壤混合,然后再以深耕挖掘機深耕大約1公尺深,打碎土壤中底部硬塊整平後隨即作畦,行距為60公分,畦高約15〜20公分,深耕兼作畦同時完成,以供機械播種。

(三) 合適的氣候與土宜

1. 氣候︰牛蒡生育適溫20〜25度C,但種子在15度C以下或35度C以上時發芽率低下,主根極耐寒,但地上部在3度C則枯死,台灣若在春季播種因採收時雨水過多,容易發生根部腐爛。夏季也有相同的情形,且溫度過高,種子不易萌芽,至於在冬季播種則受到低溫的影響,初期生育緩慢所以皆不適當,最適宜月份,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

2. 土壤︰牛蒡主根耐水性差,主根浸在水面之下2日以上則腐敗,宜選擇排水良好之地種植。牛蒡極適合種植於土層深厚之壤土或砂質壤土,可生產肥大而長,歧根、鬚根少且表皮裂縫少及光滑而肉質柔軟之直根產品,土壤反應以pH值6.5~7.5微酸性至微鹼性為最適宜。

二、牛蒡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

(一) 立枯病 ( Damping-off)

發生病徵︰初生幼苗受感染後,近地際莖基部變褐色、縊縮、水浸斑,萎凋、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種植前,種子帶以23.2%賓克隆水懸劑1,000倍,浸種30分鐘,發病初期以23.2%賓克隆水懸劑1,000倍,噴施於植株地際部。

(二) 白粉病 (Powdery mildew)

發生病徵︰主要發生於生育中後期,危害葉片,初期葉片出現白色小斑點,以后病斑逐漸擴大,嚴重時佈滿全葉,因病斑產生大量分生孢子而呈灰白色,病斑后期常會產生圓形子囊殼,初期為白色逐漸轉為橙色,成熟時成為黑色。主要靠風力傳播。秋冬氣溫變冷後較易發病,主要危害老葉。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推薦藥劑,農友可參考使用其他白粉病防治藥劑於發病初期噴施葉面,要注意該藥劑之安全採收期以及是否會引起藥害,採收期避免使用。

(三) 白絹病 (Southern blight , Sclerotiumrot)

發生病徵︰主要發生於生育後期,根部受病原菌侵入後,形成褐變壞疽現象,且附上一層白色絹狀菌絲,可往外蔓延,於土表形成放射狀之菌絲束,後期在菌絲上形成許多圓形菌核,初期白色后轉為褐色,挖開土表可見被害之根部腐敗。主要以菌核傳播,菌核可長期存活於土中為次年栽種時之第一次感染源。

防治方法︰本病害通常發生於採收期,避免延遲太久採收,可免病害發生加劇,發病初期以23.2%賓克隆水懸劑1,000倍或50%福多寧可濕性粉劑3,000倍或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噴施於植株地際部,採收期避免施藥。

(四) 根瘤線蟲 (Root-knot nematode)

發生病徵︰植株早期感染時,生長停止、矮化並呈黃化現象,中后期只感染鬚根,主根生育受阻變短,可寄生多種田間雜草,長期浸水不利線蟲之存活。與水田輪作。檢查田間雜草刺莧、野莧、龍葵(黑甜草)或馬齒莧(豬母乳)根部有無根瘤,如已發現根瘤,應避免於感染田種植。

防治方法︰種植前整地時,每公頃施用蝦蟹殼製劑3,000公斤,俟發酵完全后再行種植。種植前整地時,每公頃施用10%芬滅松粒劑20〜40公斤或5%丁基加保扶71公斤或3%加保扶粒劑100公斤。

三、牛蒡常見蟲害及防治方法

(一) 球菜夜蛾 (Black cutworm)

發生病徵︰俗稱切根蟲、土蟲、黑蟲、小地老虎、甘藷夜蛾或行軍蟲,年發生5~6代,為苗期最重要害蟲,牛蒡長出土面即受害。成蟲夜間活動,雌蛾將卵散產於莖基部週圍之土面或土粒間隙中。孵化后之幼蟲以幼嫩植株為食或啃食植株之心葉,幼蟲有將植株嚙斷后搬離現場或拖入土中亦會攀爬植株喫食心梢莖葉之習性。在田間尤其在生長初期或苗期常造成缺株最易發現被害。幼蟲有自殘性,呈黑褐色且體節分明,老熟幼蟲潛入土中作一蛹室而化蛹。

防治方法︰成蟲與幼蟲晝伏夜出,防治上粒劑較其他劑型為佳。種植前3天在畦上撒佈粒劑1次,並以鐵耙拌土深5公分為佳,苗期再施粒劑,土壤宜先灑水再施藥,才易被吸收。生育初期發現被害再由地面加強噴藥1週1次,連續2次即可,生育中後期切根蟲不會危害。

(二) 番茄斑潛蠅(Tomato leaf miner)

發生病徵︰俗稱繪圖蟲、二能蟲、潛蠅,年發生20〜22世代,幼蟲雜食性,成蟲為一小型蠅類,善飛翔,體色為黑黃相間,牛蒡苗期成蟲以產卵器剌破嫩葉葉背表皮,產卵於葉之組織或以其口器吮吸嫩葉汁液造成許多點狀灰白色傷口。卵乳白色后漸呈乳黃色,橢圓型,孵化后,幼蟲潛入葉肉組織內取食,殘留上、下表皮,其食痕外觀初為灰白色中空之彎曲隧道,後轉為褐色,嚴重時全園呈一片焦枯景象。在牛蒡苗期,斑潛蠅發生密度高時,幼蟲亦會潛鑽嫩莖危害,導致彎曲變形,生育受阻。老熟幼蟲鑽出葉面掉落地面於土中化蛹。蛹圓桶形,由淡黃轉為褐色。

防治方法︰苗期與生育后期為其發生之高峰期,害蟲發生時,每隔7天噴藥一次,由葉背向上噴藥。其成蟲偏愛黃色,密度高時利用黃色粘板誘殺可降低其密度,5公尺置一塊高度距牛蒡生長點上1尺為宜,同時可作為田間蟲口密度之偵測,以為噴藥之依據。

(三) 甜菜夜蛾 (Beet army worm)

發生病徵︰俗稱青蟲,年發生11世代,幼蟲雜食性,體色多變化,一般呈綠或黃褐色,食性極雜。於牛蒡萌芽后,必須隨時注意田間之發生情形。尤其長期乾旱季節發生猖獗,成蟲將卵塊產於葉部之葉上或葉背,約30〜80粒卵塊,呈不規則之長條形,上覆雌蛾之鱗毛,孵化之幼蟲在葉片基部結一透明薄網並藏身於網中啃食心葉,食痕呈窗眼狀,3齡前呈集中危害,心葉被啃盡後,幼蟲移至其他之葉片繼續啃食。老熟幼蟲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甜菜夜蛾成蟲與老熟幼蟲晝伏夜出,生育期噴藥以傍晚或清晨較佳,烈日下不宜噴藥。採收期2週前蟲口密度高時,請以生物製劑蘇力菌或植物抽出物苦楝油,防治以防農藥之殘留。有機栽培亦可參考使用,生育期間在牛蒡園長期懸掛性費洛蒙誘引劑可降低族群,宜每公頃設8〜10個,誘蟲盒離地面1~1.5公尺上。

(四) 斜紋夜盜 (Tobacco cut worm, Army worm)

發生病徵︰俗稱行軍蟲、黑蟲、黑土蟲、黑肚蟲、巢蟲、蓮紋夜盜,年發生8〜9世代,幼蟲雜食性,成蟲晝伏夜出,於日落前開始活動,一般在黃昏時最活潑。雌蛾將卵塊產於葉背,每卵塊約含400粒上覆雌蛾尾毛。孵化后幼蟲群聚於卵塊附近又稱巢蟲,初齡啃食葉肉殘留透明上表皮,三齡蟲後,漸向四周分散,開始取食植株之葉部或較嫩部位,四齡以後,隨蟲齡增加而轉為晝伏夜出。晝間潛伏於殘葉或土粒間或接近土面之葉下,日落前再爬出危害,可取食植株之任何地上部,幼蟲食性極雜,在一植株上有時可發現五、六隻幼蟲啃食,造成狠狽食痕或蟲孔,有時葉片食盡,僅殘留葉柄。幼蟲六齡,老熟後潛入土中作土窩化蛹。

防治方法︰甜菜夜蛾之藥劑可以兼防治,性費洛蒙毎公頃設5〜10個點長期誘殺,1個月更新誘餌一次,連續雨季或低溫15度C以下之環境,蟲口密度會降低,可暫停施設。化學藥劑防治以傍晚噴藥最佳,苗期畦上也應噴到,可以一網打盡,以防逃脫及土粒間隙匿藏之害蟲。

(五) 菊蚜 (Chrysanthrmum aphid)

發生病徵︰俗稱龜神、黑苔仔,胎生雌蟲,分為有翅型與無翅型,成蟲體紅褐色或黑褐色,體表光滑,為牛蒡生育后期最重要之害蟲。喜群棲老葉之葉背,部份移至未展之嫩葉,以刺吸式口器,吸取養液,致新葉畸形皺縮不展,密度高時,老株之葉背佈滿蟲體、脫皮及分泌物,其分泌之蜜露誘發煤病,影響光合作用,致植株衰弱。

防治方法︰如遇暖冬又無雨之季節,其族群居高不下,防治不易,應早防範。密度高時,以動力噴霧器由下往上噴藥,1週1次,其成蟲偏好黃色,以黃色粘板或水盤誘殺,可降低田間之蟲口密度。

結語

    牛蒡台語諧音俗稱吳母,為二年生草本根菜類蔬菜,除可供油炸、醜漬及炒煮食用外,尚可做為藥膳等諸多功用。尤其食用根,富含高單位的鈣、磷、鐵、維他命B、維他命C等營養成份及高量的纖維質和菊糖(Inulin),為一含有特殊成份的天然食物。目前台灣地區牛蒡的栽培面積1,220公頃,以台南縣的栽培面積居全省之冠。歷隔數年,為增加牛蒡產品多元化之利用除了鮮食外並由各主要產區鄉鎮農會研發出牛蒡即溶粉調味牛蒡絲牛蒡果凍和茶凍及牛蒡露等多項產品,以增加其附加價值,並且可以提供消費大眾對於牛蒡有多樣化的選擇。

                                                                                                                                                                                                                  文章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