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管理 > 馬鈴薯

一、前言

二、品種

三、栽培管理

四、肥培及土壤管理

五、田間採收機械化作業

六、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七、健康生產管理

八、相關連結

 

 

  • 前言

     馬鈴薯 (Solanum tuberosum L.),別名洋芋,為茄科茄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南美洲秘魯及玻利維亞的安地斯山區。球莖內含豐富的蛋白質、澱粉、胺基酸、礦物質、維生 素 C、B1、B6 及葉酸等。加上單位面積產量 高,為歐美地區許多國家主食,也為世界第三 大作物。十七世紀由荷蘭人傳入臺灣,但專業栽培約始於民國 3 年,早期以台中地區為最大 產區,45 年栽培面積曾佔全臺 90% 以上;後來產區逐漸南移,擴展至雲嘉南地區,至 86 年雲林縣栽培面積超過台中縣成為最大產地, 由於馬鈴薯生長期短,具貯藏性,加上有保證 價格收購,農民收益有保障,近年栽種面積有 逐年穩定成長趨勢。

       現在每年栽培面積大約 為 2,000 到 3,000 公頃,栽培期以秋、冬季裡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作最普遍。依 98 年農業統計年報,栽種面積 2,224 公頃主要產區為雲林縣 (1,180公頃)、台 中市(529 公頃)、嘉義縣 (398 公頃) 及台南市 (78 公頃)。栽培品種主要有:克尼伯、種苗二 號、五峰等,其中以克尼伯 (俗稱大葉種) 栽培 面積最廣,除供鮮食外亦做加工之用。

↑ TOP

  • 品種

      馬鈴薯依生長期長短,有早生、中晚生品 種,薯肉有白色及黃色。臺灣目前有健康種薯 繁殖制度的品種只有克尼伯及種苗二號。現在栽培品種為: 

克尼伯:在臺灣為早生,莖直立、莖數少 而粗、葉片大。花白色而少,薯大而少、薯皮 光滑灰白色、薯肉白色、薯形橢圓,芽眼淺、 初芽綠色為主。可加工,耐貯藏。抗馬鈴薯病 毒 A (PVA),易罹瘡痂病。不耐高溫乾燥,水 分不均勻易裂薯、生育後期容易倒伏。 

五峰:中生,薯球生長快速。葉深綠色、 莖綠色、花白色、能自然著果。薯球扁圓形、芽眼少、薯皮光滑、淺黃色、薯肉白色、澱粉 含量低。休眠期短、易罹晚疫病,抗馬鈴薯病 毒 X (PVX)。 

種苗二號:又名大吉,中晚生,生育期 120∼130 天。植株大而開張、植冠高度約 50∼60 公分。莖粗、綠色,側枝明顯直立。 葉色濃綠,心葉帶黃綠色,在秋冬栽培偶開白 花。抗馬鈴薯病毒 Y 及晚疫病。薯球圓形,皮 色土黃,可鮮食及加工,製成洋芋片。 

台農一號:又名黃玉,是第一個通過審 查命名的品種。抗 PVY 及晚疫病,中晚生、 生育期 110∼120 天,花色淺紫、葉色濃綠偏 藍,薯球扁橢圓形,休眠期中等。薯皮淺黃 色、芽眼淺,初芽為紫色,薯球整齊、薯肉黃 色。鮮食品質佳不適宜加工。 

百樂 (FL-1867):中生,芽體基部花青素呈色中等,基部絨毛稀。株型開張,莖部花青素呈色程度無或極微。開花多,花冠內側花青素呈色無或極微。薯球呈球形,薯皮淡米黃色,薯肉白色。
樂事 (FL-1879):晚生,芽體基部花青素呈色微。株型半直立,莖部花青素呈色無或極微。開花少,花冠內側花青素呈色無或極微。薯球卵圓形,薯皮淡米黃色,薯肉淡黃色。

↑ TOP

  • 栽培管理

       馬鈴薯喜好冷涼氣候,植株生長最適溫 為21℃ 左右,低於 0℃ 有凍害,27℃ 以上會 限制生長,高過 30℃ 發生高溫障礙。種植適 期為 9 月下旬至翌年 1 月,每分地種植 5000 株,種薯用量視薯塊大小而定,在 90∼120 公 斤。栽培前,需選擇品種純正、大小中等、已 結束休眠而開始萌芽及不帶病毒及其它種傳染 病害 (如青枯病、晚疫病、瘡痂病、細菌性軟 腐病等) 的健康種薯。種植前 2∼3 週自冷藏 庫取出種薯,置於陰涼處,利用間接光線照光育芽。整地種植時,一般採用 120 公分的雙行 畦(畦面約 90 公分),畦上行距 45 公分,株距 30∼32 公分,作畦採南北走向,以利通風。

      種薯切塊,每ㄧ薯片大小約 12∼15 公克。每 小塊至少留1芽眼。切塊後經 1∼2 天再行田間 種植,種後覆土約 7∼10 公分。栽種後 3∼4 天行畦溝灌溉,以不淹到種薯位置為原則,灌 水後 2 天內可全面噴施殺草劑,以控制雜草發 生。幼芽出土後仍需依土壤含水量適時灌溉, 待幼芽伸出土面約 10 公分後,每株留莖 2∼3 莖,摘枝可配合培土進行。為防止薯塊變綠, 防除雜草,提高品質,培土通常於幼芽出土後 約 21∼28 天,植株高 15∼25 公分時,進行第 一次培土後 15∼20 天若畦面土有龜裂或崩塌 可再行培土一次,培土厚度以 6 公分為準,不 得過厚以免塊莖皮目向外腫裂,引起腐爛,或 是二次生長。馬鈴薯喜土層深厚,質地鬆軟,富有機 質,排水及通風良好的砂質壤土,過於粘重的 土壤,不利薯球膨大,易造成薯形不整及表皮 不光滑。

       馬鈴薯耐酸能力強,ㄧ般以 pH5.5∼ 6.5 適於塊莖成長。馬鈴薯是喜光作物,生長 期間充分光照,有利光合作用;長期光度不 足,莖葉易徒長,延遲塊莖形成及降低產量。 馬鈴薯為淺根性作物,需常灌溉,生育後期及 結薯初期保持土壤含水量在 60∼80% 為宜, 太濕或積水薯球容易腐爛,一般約在種植 60 天以後宜逐漸減少灌溉水量,採收前 7∼10天 需停止灌水。 基肥於整地前撒布,追肥則於種植後 4 週,施肥於株間或行間,再行培土。馬鈴薯地 上部枯乾時為收穫適期。採收後薯球存放環境 的溫度與溼度非常重要,一般以 15∼20℃, 85% 以上的相對溼度,使薯皮充分療傷 1∼ 2 週。冷藏標準溫度 2∼5℃,相對濕度 85∼ 90%,加工業冷藏溫度宜升高為 7∼10℃。 

↑ TOP

  • 肥培及土壤管理 

      合理肥培管理技術需先執行土壤檢驗工 作,再依檢驗結果推薦施肥量,進行施肥及土 壤改良以提高肥效,同時可維護土壤地力,避 免土壤生產力的衰退及對環境造成衝擊,種植 馬鈴薯需選擇土層深厚或築高畦、質地鬆軟、 排水良好的砂土或壤土等有利薯球生長;過於 粘重的土地不適合種植。

馬鈴薯施肥時期一般分為兩段:

1. 種植前的基肥,於整地時將基肥撒施於土壤,使於翻 耕整地時均勻混入土中,再直接以曳引機同時 完成作畦作業。

2. 種植後之追肥,一般於種植 後4週,植株高 15∼25 公分時,施肥於株間或 行間,配合中耕培土作業。

為有效評估合理化施肥量,除目前執行的 土壤肥力分析外,仍要注意土壤的物理性、氣 候變化、前作植株殘體等因素,並判斷土壤中 不同營養元素的含量與可利用性。國外一般 無機態氮的校正係數在 0.3∼0.7,有效磷校正 係數在 0.4∼0.5,速效鉀的校正係數在 0.50∼ 0.85,而氮磷鉀當季化肥利用率為,國外評估 (國內評估):氮 30% (20%)∼35% (50%)、磷 10% (0%)∼20% (20%)、鉀 40% (20%)∼50% (50%),常見的合理化施肥推薦量的評估流程 為:

1. 先預估產量,並依過去植體分析之氮磷鉀含 量,計算產出的總氮磷鉀含量。

2. 依據土壤分析,評估校正系數,換算現地土 壤可能提供的氮磷鉀量。

3. 將第 1 項減去第 2 項後,尚缺多少的氮磷鉀 量,再依據氮磷鉀當季化肥利用率回推,即 可推算出合理化施肥推薦量。

↑ TOP

依馬鈴薯植體分析資料說明: 

薯球部分:假設氮含量 (N%) = 1.36%; 磷含量 (P%) = 0.19%;鉀含量 (K%) = 2.61%, 預估本年薯球產量為 35 公噸/公頃,乾物重 23.5%。換算薯球含氮 112 公斤、磷 15.7 公 斤、鉀 215 公斤。

植體部分:假設氮含量 (N%) = 4%;磷含 量 (P%) = 0.22%;鉀含量 (K%) = 3.97%,預 估本年植體重約為薯球 7 成量約為 24.5 公噸/ 公頃,乾物重 12.6%,則換算植體含氮 123 公 斤、磷6.8公斤、鉀123公斤。 

全生長期總需肥量為:氮 (N) 235 公斤、 磷 (P) 22.4 公斤、鉀 (K) 337 公斤。 若土壤肥力分析為無機態氮 100 mg/kg、 有效性磷 19 mg/kg、有效性鉀 100 mg/kg,則 換算 1 公頃面積 20 公分土深 (土壤密度以 1 g/ cm3 估算),含有無機態氮 200 公斤、有效性磷 38 公斤、有效性鉀 200 公斤。假設無機態氮 的校正係數 = 0.7,有效磷校正係數 = 0.4,速 效鉀的校正係數 = 0.8,當季化肥利用率,氮50%、磷 10%、鉀 60%,磷酐 = 2.295×磷, 氧化鉀 = 1.205×鉀,則尚缺氮素 190 公斤、 磷酐 165 公斤、氧化鉀 356 公斤。 故一般土壤肥料推薦用量 (公斤/公頃) 為 氮 150∼225、磷酐 150∼200、氧化鉀 240∼ 360。依照推薦用量、施肥分配率及要 素含量比可換算所使用的肥料量。

↑ TOP

肥料用量計算公式如下:肥料用量 (公斤/ 公頃) = 要素推薦用量 (公斤/公頃)×施肥分配 率÷所使用的要素含量。

其他注意事項:

1. 若種植前,土壤檢測結果肥力過高,應酌減 該項肥料用量,減肥量須參考土壤檢驗報 告,並由專家判斷推薦。

2. 若有鹽害 (EC(1:5) > 0.6 dS/m) 之問題土壤, 可施用低鹽分有機質肥料以代替化肥,鹽害 問題嚴重的土壤可利用洗鹽、客土等方式改 良。

3. 土壤酸鹼度 (pH) 分析數值低於 5.5 者 (強酸 性土壤),參考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氧化鈣 及氧化鎂含量,比對酸性土壤石灰需要量來 施用一般石灰資材或酸土改良劑,以改善土 壤酸化問題,提高施肥效果。

↑ TOP

  • 田間採收機械化作業

        採收馬鈴薯一般使用曳引機附掛式根莖 類掘收機進行機械採收,該型收穫機主要機 組包含挖掘犁及迴轉式鏈條輸送土壤篩離器兩 大部分。挖掘深度由曳引機油壓位置控制並以 PTO動力帶動迴轉式鏈條,可將馬鈴薯塊莖掘 起,輸送至迴轉式鏈條,初步篩離土壤後置於畦面便於人工除雜選別及撿拾。掘收機械作業 能力每小時可達 0.1 公頃,損傷率低,且僅需 使用小型曳引機操作,適用於小面積田區。

       為改善機械掘收後再以人力除雜、選別、 撿拾作業,早期曾引進改良自走式馬鈴薯收穫機。該型收穫機使用履帶式底盤,挖掘犁導輪 及履帶行走於畦溝作業原理及主要機組大致與 附掛式根莖類掘收機相近,惟收穫機上可乘載 除雜選別及裝箱人員,將挖掘犁掘起並經土壤 篩離的馬鈴薯直接於收穫機上選別裝箱。莖葉 及格外品輸送至機體後方,掉落置於田間畦面 上,使挖掘、篩離土壤及選別裝箱作業同時完 成,提升整體作業效率。

      近期引進履帶式馬鈴薯撿拾機,以機械代 替人工撿拾,改善附掛式根莖類掘收機仍需耗 工撿拾問題。撿拾機組將採收置於畦面上的馬 鈴薯輸送至撿拾機上之除雜選別作業平台,平台兩側搭載作業人員將莖葉及不合格品經排料 孔拋落田間。選別後的馬鈴薯輸送至撿拾機後 方的大型收集箱,待收集箱滿載時再以堆高 機卸取並置換空箱繼續撿拾作業,減少卸載工 時,大幅提升撿拾採收作業效率,可應用於大 面積採收。

↑ TOP

  • 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

       馬鈴薯合理化施肥可降低病蟲害發生及減 少防治成本,但是由於臺灣地區高溫多濕,病 蟲害極易繁衍危害而影響馬鈴薯生長,以下針 對馬鈴薯常發生的主要病蟲害分別說明其發生 生態與防治措施。 

 一 . 病毒病《virus disease》

目前馬鈴薯主要病毒病有五種,分別為馬 鈴薯 Y 病毒 (PVY)、馬鈴薯 X 病毒 (PVX)、馬鈴薯 S 病毒 (PVS)、馬鈴薯 A 病毒 (PVA) 及馬 鈴薯捲葉病毒 (PLRV),此五種亦為種薯檢測 項目。 

馬鈴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PVY)

病徵及發生生態: 

       在馬鈴薯上造成的病徵有多種,包括黃化 嵌紋、壞疽及簇葉型病徵。黃化嵌紋型首先在 下位葉出現黃化,新葉則呈現不明顯濃綠不均 嵌紋,氣候暖和時黃化會擴展至中上位葉;壞 疽型在中上位小葉出現壞疽黑色小斑點,暖和 時會擴大蔓延至整片葉片焦枯,可能造成葉片 下垂、掉落;簇葉型植株發育受阻矮化,嚴重 時葉片變小叢生,與 PVX 複合感染時造成更 嚴重皺縮及嵌紋病徵。PVY 的主要傳播方式 是蚜蟲以非永續性 (nonpersistent) 方式傳播, 桃蚜為主要媒介昆蟲。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萌芽後至生育中後期,定期防治蚜蟲。

3. 生育初期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以免成為感染 源。

↑ TOP

馬鈴薯X病毒 (Potato virus X,PVX, 亦稱馬鈴薯微嵌紋病毒) 

病徵及發生生態: 

        PVX 大多為潛伏感染,無明顯病徵,有 時會出現輕微斑駁,嚴重時造成皺葉嵌紋、植 株矮化、新生葉片變小等病徵。部分 PVX 病 毒株感染特定馬鈴薯品種會造成植株頂端壞 疽,植株死亡,連塊莖亦壞疽。若與 PVA 或 PVY 複合感染,造成皺葉、漣葉以及壞疽病 徵。PVX 的傳播方式可藉由感病種薯及機械 傳播;感病汁液可藉風、動物機械傷害、植株 間根或芽的接觸、切割器具或是咬食性昆蟲 (如蚱蜢、蝗蟲) 而傳播。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以免成為感染源。

馬鈴薯S病毒 (Potato virus S,PVS, 亦稱馬鈴薯潛伏病毒)  

病徵及發生生態: 

       PVS 感染馬鈴薯後,大多不表現明顯病 徵。而病徵初期為葉脈部位顏色加深或是產生 皺葉,有時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及罹病株生長較 為開展。有些病毒品系會造成部分栽培品種產 生斑駁或褐化現象,嚴重時上位葉會產生壞疽 斑點,下位葉不黃化而產生綠斑。PVS 可長 存於馬鈴薯的塊莖中,因機械沾染汁液而感染 其他植株。部分病毒品系可經桃蚜非永續性傳播。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萌芽後至生育中後期,定期防治蚜蟲。

3. 生育初期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以免成為感染 源。

↑ TOP

馬鈴薯A病毒 (Potato virus A,PVA, 亦稱馬鈴薯微嵌紋病毒) 

病徵及發生生態:

       感染葉片產生輕微嵌紋及濃綠不均現象, 葉片出現微漣葉病徵,有些品種亦有壞疽斑的 產生。若與 PVX 或 PVY 複合感染,則造成皺 葉、漣葉以及壞疽病徵。PVA 可經由機械傳播 或蚜蟲非永續性傳播。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萌芽後至生育中後期,定期防治蚜蟲。

3. 生育初期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以免成為感染源。

馬鈴薯捲葉病毒 (Potato leaf roll virus,PLRV)

病徵及發生生態:  

       病徵由下位葉開始,呈不對稱的向上捲 曲,且顏色變淡白化。生長較慢,節間縮短, 綠色較淡、葉質變脆革質化,一壓即破裂。健 全株生長期間感染本病毒時,新葉會出現捲葉 病徵而下位葉正常。有些品種老葉會呈現粉紅 色或出現嚴重壞疽。PLRV 可藉由塊莖繁殖及 蚜蟲以永續性 (persistent) 方式傳播。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萌芽後至生育中後期,定期防治蚜蟲。

3. 生育初期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以免成為感染源。

↑ TOP

二 . 晚疫病《Late blight》 

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

病徵及發生生態:  

       好發於低溫高濕 (18∼20℃,相對濕度 90%以上) 的氣候環境,被感染的馬鈴薯葉片 背面初現綠褐色水浸狀圓形斑點。環境合適 時,病斑迅速擴大褐化,病斑邊緣產生白色黴 狀物,為病原菌之游走子囊,高濕環境下釋放 游走子,藉雨水或氣流傳播,嚴重時全株枯 死。如果氣溫上升濕度降低,不適宜病勢進展 時,病斑立即停止擴展,白色黴狀物亦消失。 罹病莖部及葉柄出現褐色長形稍凹陷病斑,病 原菌亦會危害地下塊莖,罹病薯塊表面出現褐 色斑,內部組織褐變,不軟化,但罹病薯塊易 被軟腐細菌二次感染而迅速軟化。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早晚溫差大及清晨有露水或伴隨雨霧的寒 流,會促使病害在田間發生且快速蔓延。為 掌握病害防治適期,應密切注意氣象預報, 在冬春之際有連續陰雨的氣候出現之前, 提前噴施亞磷酸混合氫氧化鉀 1000 倍稀釋 液,每星期一次,連續 2∼3 次,可誘導植 株對晚疫病菌的抵抗性。 

3. 藥劑防治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病蟲害的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三 . 青枯病《Bacterial wilt》 

病原細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病徵及發生生態:

       病原細菌 R. solanacearum 是由許多不同 菌系組成的一個複合體。依據菌株來源及寄主 範圍的差異,區分為 5 個生理小種 (race),第 一生理小種 (race 1) 之菌株能感染茄科植物、 雙倍體香蕉及雜草;第二生理小種 (race 2) 之 菌株危害三倍體香蕉及赫蕉屬;第三生理小種 (race 3) 之菌株主要危害馬鈴薯及番茄;第四 生理小種 (race 4) 之菌株只感染薑;第五生理小種 (race 5) 之菌株主要危害桑樹。在台灣感 染茄科之青枯病菌多為第一生理小種,在夏季 或高溫多濕季節發生嚴重,在冬季則較少發 生。近年來田間發生的馬鈴薯青枯病已証實由 兩種不同菌系所引發,一為高溫下致病的番茄 菌系 (第一生理小種),另一為低溫時才侵染馬 鈴薯的馬鈴薯菌系 (第三生理小種)。

       青枯病為土傳性病害,病原細菌主要經由 根部的自然傷口或因移植、昆蟲、操作工具等 造成的傷口侵入感染,在植物體內大量繁殖, 經維管束組織蔓延,造成維管束褐變,阻塞水 分輸送,引起地上部植株失水萎凋如青枯狀。 褐變的莖部維管束用手擠壓有白色黏狀物溢 出,將之放入清水中,可觀察到白色煙雲狀物 由切口散出,為本病害簡易診斷法之一。病原 細菌再自罹病植株根部釋放至土壤中,或經由根對根的接觸感染鄰近植株。此外受污染的水 源、種苗或攜帶病土的鞋子及工具,皆可傳播 青枯病,亦可經由維管束進入塊莖,罹病種薯 為下一期作的首次感染源。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注意田間衛生,及早拔除病株,並帶離田區。 

3. 因番茄菌系的青枯病菌亦可危害其他茄科作 物,避免與茄科作物連作。 

↑ TOP

四 . 瘡痂病《Common scab》 

病原菌:Streptomyces scabies 

病徵及發生生態: 

       俗稱貓面,只危害薯塊。病原菌殘存土 中,由皮目侵入,亦可經傷口為害。塊莖形成 後,於塊莖表面形成邊緣稍凸出,中央部稍凹 陷之圓形或近圓形直徑數公厘之淡褐至灰褐色 病斑,凹陷部呈網狀龜裂粗皮狀,影響馬鈴薯 外觀品質甚鉅,罹病種薯為下一期作的首次感 染源,地上部植株外觀並無呈現任何症狀。 

防治方法:選用健康種薯。

伍 . 細菌性軟腐病《Bacterial soft rot》 

病原細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E. chrysanthemi 

病徵及發生生態: 

       細菌性軟腐病為土傳性病害,寄主範圍廣 泛,病原細菌藉水分流動附著寄主,由傷口或 自然開口侵入感染,高溫多濕或土壤水份含量 高時易發生,罹病之地下塊莖與莖基部軟化滲 水,並出現暗綠色之水浸狀條斑,地上部植株 初現缺水狀,似青枯病。嚴重時莖基部腐爛, 植株倒伏,塊莖腐敗並有惡臭,可與青枯病病 株加以區分。罹病種薯及培土時之機械傷害為 主要傳播途徑。

防治方法: 

1. 慎選健康種薯 

2. 注意田間衛生,及早拔除病株,並帶離田區。

六 . 球菜夜蛾 (切根蟲) 《Black cutworm》 

學名:Agrotis ipsilon (Hufnagel) 

生態及危害狀: 雌成蟲將卵分散產於植株之地際部。孵化 後幼蟲開始危害,白晝潛伏於地表之土粒間或 土中,夜間爬出危害,將幼苗自地際部切斷, 故又名切根蟲。幼蟲有自殘性。被害植株因斷 莖而倒伏,沒有生長點,無法再繼續生長。 

防治方法: 

1. 種植前可全園灌水 1∼2 天,以殺死土壤中 之幼蟲及蛹。 

2. 藥劑防治:可使用 0.5% 芬化利粒劑每公 頃 50 公斤、3% 加福松微粒劑每公頃 50 公 斤,注意使用時期。 

↑ TOP

七 . 斜紋夜蛾 (黑蟲) 《Tobacco cutworm, Cotton worm》 

學名: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生態及危害狀:俗稱青蟲或黑蟲,雌成蛾將卵成堆產在 葉片上,甫孵化之幼蟲聚集取食葉片,造成葉 片受損,幼蟲成長後逐漸分散為害,且食量增 大,常將葉片食盡,僅剩枝幹。烈日下會藏匿 於葉背或土粒間隙等隱蔽處,傍晚或清晨時分 才出現為害。以 10∼12 月為發生盛期。

防治方法: 

1. 清除殘株及雜草,減少幼蟲及成蟲之隱蔽場所。
2. 種植前可全園灌水 1~2 天,以殺死土壤中之幼蟲及蛹。
3. 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減少與雌蛾交尾機會,降低雌蛾產卵,減少孵化之幼蟲為害。應於種植前提早使用或長期使用,大面積共同防治效果更佳。
4. 藥劑防治: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之病蟲害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八 . 桃蚜《Green peach aphid》 

學名:Myzus persicae Sulzer 

生態及危害狀: 體長約 0.2 公分,蚜蟲從作物生長初期到 後期皆可為害。成蟲及若蟲群集於嫩葉背面或 嫩梢吸食植物養液,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發生嚴重時,常導致植株發育不良,生長停 頓。生長初期到中期馬鈴薯塊莖尚未肥大時, 要注意防治蚜蟲,以防止其傳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之病蟲害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九 . 二點葉蟎《Mites》 

學名: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生態及危害狀: 二點葉蟎俗稱青蜘蛛,成蟎及若蟎聚集於 葉片為害,受害葉片初期產生小的黃色斑點, 繼之呈紅褐色,並相合而擴展至整個葉片,導 致葉片枯萎而落葉。本蟎一般於乾燥、溫暖之 氣候環境下發生較嚴重。 

防治方法: 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之病蟲害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十 . 番茄斑潛蠅《Tomato leaf miner》

學名:Liriomyza bryoniae Kaltenbach 

生態及危害狀: 成蟲體長約 0.2 公分,雌成蟲以產卵管刺 破葉片組織吸吮汁液,且在葉部組織內產卵, 幼蟲孵化後潛食葉肉,僅剩上、下表皮,形成 白色曲折之隧道食痕,而有畫圖蟲之稱。嚴重 時被害葉片乾枯,生長受阻。老熟幼蟲跳至土 中、落葉或隱蔽處化蛹。 

防治方法: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之病蟲害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十一 . 南黃薊馬 《Southern yellow thrips》 

學名:Thrips palmi Karny 

生態及危害狀: 成蟲約 0.1 公分,淡黃色。雌成蟲將卵產於葉片組織內,孵化後之若蟲與成蟲棲息於幼 嫩心葉或花器內,南黃薊馬一般喜歡在生長 中之心葉部位危害,以刺吸式口器吸取葉片汁 液,導致新葉畸形,葉背殘留褐色疤痕,嚴重 時導致葉片枯萎及落葉。多發生於高溫乾燥時期,雨季密度較低。

防治方法: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之病蟲害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十二 . 銀葉粉蝨《Silver leaf whitefl y》 

學名:Bemisia argentifolii Bollow & Perring

生態及危害狀: 成蟲約 0.1 公分,體黃色,翅白色。全年 發生、雜食性,寄主植物達 500 種以上,以初 秋至春末之旱季為高峰期。雌成蟲在植株葉背 產卵,孵化後之若蟲有四齡,一齡有足,尋找 適當場所棲息,二齡以後足退化固著葉背,成 蟲及若蟲均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養液,造成 葉片黃化。其所排泄的蜜露黏在葉片上,會誘 發煤煙病,阻礙植株的光合作用。 

防治方法: 

1. 保持通風。

2. 雜草或其他寄主應清除或同時防治。

3. 藥劑防治:請參考當年度防檢局推薦該作物之病蟲害藥劑或植物保護手冊。

↑ TOP

十三 . 生理病害與預防

  1. 塊莖畸形

症狀:

奇形怪狀的薯塊是因在塊莖頂端或側面的 芽眼長出一個小腫塊,或塊莖呈啞鈴狀;有些 在塊莖前端又生長出一段匍甸莖,莖端又膨大 形成小塊莖;或在塊莖上長出幾個呈瘤狀小塊 莖。這些畸形薯為二次生長薯或次生薯。 

發生原因:

不適宜的土壤環境 (如高溫或乾旱) 使塊莖 生長或膨大受阻,隨著生長條件逐漸恢復,塊 莖又恢復生長,就形成二次生長,導致畸形薯 塊產生。 

預防措施:

應選擇疏鬆肥沃、土層深厚、保水保肥、 排水性良好的田地栽培;避免高溫及乾旱時期 栽培。藉由適時灌溉,保持適宜的土壤環境條 件 (水分及溫度),且不宜選用容易二次生長的 品種種植。

  2.塊莖綠化

症狀: 塊莖的表皮出現綠色,有時除表皮呈綠 色外,薯肉內 2 公分以上的地方也呈綠色。此 時薯肉內已產生大量的茄鹼 (馬鈴薯素或茄葵 素),味麻辣,不慎食用會中毒,嚴重的症狀 為頭暈,口吐白沫。塊莖綠化現象使塊莖完全 喪失了食用價值,降低了商品性及經濟效益。 

發生原因: 

播種深度不夠,栽培畦幅偏小、培土薄 (不足) 或未及時培土。塊莖接近土表或露出土面、或土表縫隙,陽光直接或間接照到塊莖 上,使塊莖細胞內的白色體轉變成葉綠體。 

預防措施: 

種植時要有一定深度;注意充分培土。薯 球貯藏或販售過程,避免長時間照光。

↑ TOP

  3.塊莖空心

症狀: 塊莖中產生空腔,空腔不規則或呈星狀、 空腔壁為白色或淺棕色,這種現象叫空心,一 般大的塊莖發生空心現象較多。

發生原因: 

塊莖在適宜之生長環境或塊莖膨大期間突 然有大量水分及氮肥供應,使塊莖膨大速度過 快,增加張力而引起空心。一般在馬鈴薯生長 速度較穩定的田區,空心現象較少;而種的稀 疏或缺苗太多,造成生長空間太大者,也會增 高空心比率,鉀肥供應不足,或鈣不足也是導 致空心比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預防措施: 

塊莖膨大期間保持均勻的土壤溼度,保 持適當種植密度,減少缺株率,維持一定的株 距,注意磷、鉀肥。

  4.塊莖開裂

症狀: 塊莖表面有一條或數條縱向裂痕,表面被 癒合的周皮組織覆蓋,塊莖開裂之裂口長短不 一。因為在塊莖快速生長階段,由於內部壓力 超過表皮承受的能力而產生了裂縫,且隨塊莖 的膨大,裂縫逐漸加寬。

發生原因:

栽培土壤忽乾忽濕,塊莖在乾旱時形成周 皮,膨大速度慢;潮濕時植株吸水多,塊莖膨 大過快而使周皮破裂。塊莖膨大期土壤養分及 水分供應過多,也易引起薯塊產生裂痕。

預防措施: 藉由增施有機肥,提升土壤緩衝能力, 在塊莖膨大期適時灌溉,避免土壤乾濕劇烈變 化,以維持土壤濕度均勻。

↑ TOP

十四. 馬鈴薯健康種苗驗證 

       馬鈴薯為台中縣及雲嘉地區重要之裡作, 栽培期間易因蚜蟲吸食葉片汁液而傳播各種病 毒病,且由於種薯需經切薯,增加病毒之散 布,導致植株生長受阻產量降低。由於使用健 康種薯,確可降低病毒病疫情,故我國乃於61 年間逐步建立馬鈴薯健康種薯之三級良種繁殖 及檢查制度。由試驗研究單位生產原原種種 薯、農會生產原種種薯、產銷班採種農戶生產 採種種薯,當時由農林廳檢查各級種薯繁殖 圃,所生產的合格採種種薯再供應食用薯之栽培農戶。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特 依植物種苗疫病驗證輔導要點規定訂定「馬鈴 薯種薯病害檢定驗證作業須知」,並於 98 年 4 月 6 日發布實施,聯合種苗改良繁殖場、農 業試驗所、中興大學、臺南區及臺中區農業改 良場組成專案工作團隊,共同推動馬鈴薯種薯 病害驗證制度。該須知規範含基本種薯 (G1)、 原原種薯 (G2)、原種薯 (G3) 及採種薯 (G4) 等 各階段種薯繁殖圃之設置及操作管理規定、田 間檢查及病害檢定之驗證工作,檢查之病害包 括病毒、萎凋病、黑痣病、瘡痂病、炭疽病、 疫病等,這些病害可能利用種薯切芽繁殖、媒 介昆蟲、植株間的接觸或人為操作不當來傳播 與擴散。由馬鈴薯種薯業者主動配合前提下, 於種植前一個月向種苗改良繁殖場提出申請, 方能安排專業人員至種薯繁殖圃進行生產設 備、操作流程的檢查,必要時並實際採取植物 體部份組織進行病毒檢測,依此程序完成檢驗 合格的馬鈴薯種薯,由種苗改良繁殖場核發種 薯病害驗證證明書,有效期限為一年。申請各 階段種薯驗證者,應檢附前一階段種薯合格證 明書始得辦理申請,藉由本制度希望能阻斷主 要病害傳播與擴散,進而提升馬鈴薯的品質。

↑ TOP

十五. 採收後處理

       馬鈴薯因貯藏性佳,且產期集中在 12 月 至翌年 3 月間,採收後大都先行貯藏後再逐漸 釋出販售,貯藏期可達 8∼9 個月。由於採收 後貯藏期正好為高溫期,建議以冷藏庫冷藏方 式較佳。

       馬鈴薯採收目前有機械鬆土後,人工採 收,或機械自動化採收方式。採收時先在田間初步分級,以紙箱包裝,裝箱後為避免田間熱 累積,要儘快運至集貨場。採收時碰撞造成的 傷口會造成產品在貯藏時失水及病原菌原入 侵,而在 5℃ 以下會抑制傷口癒合。適當的癒 傷處理條件為 15℃、95% RH 存放 14 天,溫 度愈低癒傷期愈長,然溫度高有提高腐爛率的 風險,癒傷處理可促使傷口表皮再生,形成保 護層,降低損耗。 

        馬鈴薯採收後約有 2∼3 個月的休眠期, 隨後於 4℃ 以上開始發芽,芽之活動以 10∼ 15℃ 最旺盛。因此,鮮食用馬鈴薯冷藏於 3∼ 5℃ 可貯藏達 8∼9 個月,足夠週年供應。應 避免長時間貯藏於 0∼2℃,有些品種會有 黑心之冷害情形發生。馬鈴薯冷藏於 7℃ 下 會有還原糖累積,而還原糖含量高的原料加 工時易產生褐變現象。因此加工用馬鈴薯原 料貯藏可用抑芽處理後貯藏於 10℃;或貯藏 於 5∼7℃,出庫前一個月將溫度調升至 20∼ 25℃,以降低還原糖含量。但溫度調升有腐爛率高的風險。國外發表的抑芽處理方 式有 CIPC (isopropyl N-(3-chlorophynel) carbamate) 抑芽劑處理、0.1∼0.15 KGy 放射線處理,及採收前MH (maleic hydrazide) 處理等,然國內目前並沒有 正式推薦的處理方式。 

↑ TOP

馬鈴薯冷藏時還有很多應注意的事項: 

1. 貯藏前應進行冷藏庫清潔、消毒及溫 度校正的準備工作。

2. 注意採收成熟度,成熟度高者較耐貯 藏。

3. 雨天採收產品儘量不要貯藏。

4. 注意冷藏庫之換氣及庫內空氣循環。

5. 冷藏庫內要維持95%以上的高相對濕 度。

6. 注意貯藏溫度,勿使寒害情形發生。

7. 避免與其他產品貯藏。 以上資訊整理如表四,進一步調整 傷癒處理及入庫冷藏貯藏條件可達最佳 貯藏品質。

↑ TOP

  • 健康生產管理

一 . 輪作
與水稻輪作可以調節地力,亦可降低土壤中病蟲源的密度。

二. 合理化施肥

根為作物吸收養分的主要器官,供應作物生長之 營養主要來自土壤,土壤的狀況直接影響作物根群的 發育及養分的吸收。要培育健康的馬鈴薯,先要提供 適宜馬鈴薯生長的土壤環境,即以土層深厚,質地鬆 軟,富有機質,排水及通風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馬 鈴薯栽培需要大量有機肥料,而合理的化學肥料施用 量依土壤肥力而定,故應於種植前一個月採土樣送試 驗改良場所進行土壤肥力分析,再依推薦用量來進行 基肥及追肥之施用。

↑ TOP

三. 慎選健康種薯

      選擇具備品種純正、大小整齊一致、不含 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細菌性軟 腐病等病原,且已結束休眠、開始萌芽種薯為 主。 

      馬鈴薯病毒病、青枯病、晚疫病及瘡痂病 均可由種薯攜帶病原微生物而進入田間,且不 易防治或無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選用健康種 薯是確保馬鈴薯生產的首要措施。自國外輸入 的馬鈴薯一般分為「種用」及「食用」兩類, 供種薯使用者,須符合我國植物檢疫相關規 定,以確保種薯品質,並防止攜帶病原及害 蟲。輸入供作食用的馬鈴薯,其檢疫條件與種 薯不同,輸入後應即用於加工烹煮食用,故不 會導致疫病蟲害發生之不良後果。惟業者或農 友若擅自變更用途,將食用薯用於繁殖或栽 培,則容易造成各種疫病蟲害的發生與蔓延。

四. 懸掛性費洛蒙誘殺夜蛾類  (甜菜夜蛾、斜紋夜蛾) 

      懸掛性費洛蒙誘引劑可以大量誘殺雄蛾, 減少雌蛾交配機會,進而降低雌蛾產卵數量, 減少下一代幼蟲數量及危害。種植前提早使用 或長期使用性費洛蒙誘殺,方能有效降低田間 族群密度。由於性費洛蒙具有專一性,不同的 夜蛾種類需使用不同的性費洛蒙誘引劑,且誘 引劑內不含農藥,無法直接殺死成蛾,必須搭 配適當誘蟲盒使用。大面積使用性費洛蒙進行 共同防治更能提升防治效果。

↑ TOP

五. 注意土壤環境條件,避免塊莖生理病害發生

      避免土壤乾溼劇烈變化,以維持土壤適宜 且穩定的含水量及通氣性,可避免塊莖畸型、 空心或開裂。培土後若畦面出現龜裂或崩塌則 需再行培土一次,且需朝向苗根培土,培土 厚度要達6公分,減少塊莖綠化現象,確保品 質。

六. 亞磷酸預防晚疫病

     晚疫病易發生於低溫高濕的環境,連續陰 雨加速病勢的擴展,故應密切注意氣象預報, 在冬春之際將有連續陰雨的氣候出現之前,先 噴施亞磷酸混合氫氧化鉀 1000 倍稀釋液,誘 導植株抗病力,減少農藥的施用。

七. 田間衛生

田間衛生是降低田間病原及蟲源最有效、 最基本的方法,建議隨時清除罹病蟲之植株、 莖葉,並將之裝入垃圾袋帶離園區,不可丟棄 於園區內。

八. 藥劑防治

   當環境極有利於病蟲源滋生時,必需施用 藥劑來控制病蟲源的密度,此時針對田間主要 病蟲害選擇植物保護手冊中登記於馬鈴薯之藥 劑 (附錄三) 來進行防治。進入採收期之馬鈴薯 儘量改以非農藥防治方式,若非得採用化學藥 劑防治,必需嚴守藥劑之安全採收期。

↑ TOP

九. 採收後處理

     馬鈴薯採收時需注意採收成熟度,成熟度高者較耐貯藏,雨天採收產品儘量 不要貯藏。貯藏前應進行冷藏庫清潔、消毒及溫度校正工作。貯藏期間要隨時注意冷藏庫之換氣及庫內空氣循環,冷藏庫內要維持 95% 以上的高相對濕度,注 意貯藏溫度,勿使寒害情形發生,並避免混合其他產品貯藏。

文章來源: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

↑ TOP

  • 相關連結
  1.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技術專刊-馬鈴薯栽培管理技術
  2. 金門地區馬鈴薯栽培手冊
  3. 馬鈴薯之病蟲害發生與管理
  4. 台灣馬鈴薯種薯栽培現況(農委會)

 

↑ TOP

 

 

 

2024 © Lanlix 聯利農業科技 隱私權政策
0
購物車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