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爲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蔓性根莖類作物,別名淮山藥、長薯、條薯、大薯等。原產於我國、日本、亞洲熱帶地區,世界主要產區分布在熱帶,薯蕷屬植物全世界超過600種,台灣有14個種5個變種,山藥主食地下塊莖富含澱粉質、植物性蛋白質、黏質多轄體及礦物質等各種營養成分,可供食用、藥用、保健及美容用等。
我國重要醫書「神農本草經」將山藥列為上品、味甘、溫、無毒。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盆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山藥對栽培環境要求不嚴格,生長性強,抗風耐旱,病蟲害少,施用農藥少,適合發展成健康蔬菜。山藥具高產特性,全球之年產量約3千萬公噸,為熱帶地區產量僅次於樹薯及甘藷作物,亦為我國重要農作物,94年產量約為1萬1千公噸。
(一)土壤選擇
山藥栽培場所之土壤宜疏鬆,深厚且排水良好,一般以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最佳,土壤門值則近似中性,收穫後之外觀品質較佳。山藥忌連作,常導致土中養份不平衡,病蟲爲害及藤苗旱枯等現象,嚴重影響山藥之外觀、食用口感及產量,建議山藥裁培應與水稻輪作。
(二)品種選擇
山藥的栽培品種繁多,因此優良品種選擇相當重要。台灣目前以長形山藥之售價較高,其中小葉型長形山藥,其地下塊莖呈棍棒形,通常莖蔓較纖細,葉片較小形,葉片有長披針形,心臟形、戟形等,嗜口性佳,品質較優良,產量稍低,但售價較高,此類山藥有基隆山藥、懷山藥 、恆春山藥等。大葉型長形山藥售價較低,如南投縣的大汕山藥,已發生產銷失衡現象,售價偏低,而臺北縣雙溪鄉及貢寮鄉所栽培之基隆山藥,由於生產面積較少,食用口感佳且有固定消費族群,故影響較小。
(三)栽培管選擇
依栽培品種之塊莖長短粗細來決定栽培管尺寸,小葉型長形山藥之地下塊莖呈較細之棍棒形,探4时寛之栽培管即可,而大葉型長形山藥之地下塊莖呈較粗之棍棒形,探6吋寬之栽培管較適宜,長度則視栽培品種之塊莖長度來決定。
(四)栽培管理
1.種薯管理
(1)利用零餘子繁殖健康種薯:莖蔓節位間生長之零餘子,數量很多,通常為圓或橢圓形,其大小視品種而異,零餘子先經一年培養種薯後,第二年即可進行經濟生產,栽培可探用竹片或剖半之6分塑膠管,長度約45公分,平行間隔排列,科角約15度,不重疊,栽培管排列與畦面垂直,畦寬約120公分,一管栽種一粒零餘子,培養新種薯,亦可利用疏松砂質壤土築成高畦,畦寬120公分,株距10公分,進行種薯培育,育成之新種薯取代被病蟲害感染之老化種薯,可提高薯體外觀品質及產量。
(2)種薯消毒
種薯分切時切口愈小愈好,長形薯以橫切(輪切)為佳,種薯每塊均須帶有皮層,才能萌發不定芽,長形山藥以近地面最前端之發芽力最佳,宜儘量探用這一段為種薯,種薯需以殺菌劑及殺線蟲劑消毒,以除去殘留於種薯之病孢子及線蟲,確保生育正常。
2.塑膠栽培管栽培要點
為方便採收並提高品質,長形山藥可探用塑膠管來進行栽培,一般探用半圓形天溝,每支長約4公尺,依需要可分切成3或4支栽培管,分切後即可應用於田間栽培,栽培時需築高畦,以避免薯體腐爛,另栽培區之灌溉排水系統應求完善,避免浸泡,否則易導致根系或塊根腐爛植株死亡,栽培時依行距140〜150公分,株距40〜60公分埋下栽培管,栽培管與地面約成20〜30度之斜角,一般斜角愈大愈理想,將催芽後之種薯以芽點向上,定植於塑膠栽培管前端約10公分處,覆土後再築畦。栽培管內填充之土壤或介質粗細影響薯體外觀品質甚鉅,一般以填充新鮮穀殼或鬆軟沙壤土較理想。預防雜草滋生,可於畦上覆蓋銀黑色塑膠布、稻草、芒草或黑色不織布等防草材料,可達到省工又防草之目的,其中以覆蓋稻草或芒草之效果最好。
3.肥培管理
為提高山藥口感品質,宜多施用有機肥料,如堆肥等,其用量每分地為1000公斤,必要時少量多施之原則酌施化學肥料複肥5號,若探用有機栽培法,則基肥及追肥皆採用有機質肥料,追肥也以少量多次施用為原則,定植一個月後,每隔15天施用一次,至八月下旬,停止施用。近來山藥栽培以有機肥為主,搭配之化學肥料量已愈來越少,不過提醒栽培者山藥是一種相當需要肥料之作物,施肥技術將影響採收之產量及品質。
4.搭立支架
搭立支架及牽掛塑膠繩網,可增加日光照射面積,促進光合作用,滅少病蟲害發生,增加塊莖產量及提高品質,但是較費工且增加生產成本,因山藥生長期受颱風肆虐頻率高,因此建議以搭立堅固矮支架較適宜。
1.因山藥生育期間忌長時間浸水,故栽植山藥需選擇排水良好的土壤,且最好築高畦栽培,由於長形山藥塊根長度可長達1公尺以上,因此栽培土壤必須深厚且松軟,以利塊根生長。
2.利用半邊塑膠管誘導法栽培時,塑膠管的長度必須配合所種植山藥品種塊根的長度,如太短則會造成塊根尾端成「形下垂,探收時容易斷裂。而塑膠管底部最好高於畦溝底部10公分以上,以免颱風豪雨時塑膠管內積水,造成塊根彎曲。
3.利用半邊塑膠管誘導法栽培時,管內需填充松軟且排水良好的資材如谷殼,惟避免填充保水力強的腐熟堆肥或泥炭土,以免因水分過多,影響塊根生長。
4.山藥因莖葉茂盛,為使能充分接受陽光,故最好以錏管搭設拱形支撐架並覆蓋塑膠網,以誘導山藥蔓藤攀爬。
5.北部地區山藥約於四月種植,四月至九月生長莖葉,九月以後塊根才開始伸長,此時土壌水分含量不可過高,畦溝切忌積水。
(一)葉斑病
山藥葉斑病係由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ubi)感染造成,初期病葉出現水浸狀細斑,繼而形成白或淺黃色薄層粉狀物,後期轉成褐色凸起,呈星狀不規則排列之膠狀硬物。基隆原生種山藥極易感染此病,長薯類較具抗病性,大薯類品種則完全不會感染。病原菌4月開始危害,藉氣流傳播,5月梅雨季節危害漸趨嚴重。4月即須進行防治,可施用40%腐絕可濕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二)莖枯病
山藥由 Phoma diascoreae 感染之莖枯病只出現於基隆原生種,靠近地面藤蔓上出現長橢圓形、稍凹陷、外圍黑色、中央灰白且內饰黑色小點之病斑,嚴重時植株萎凋枯死,由於葉片不黃化,易與萎凋病區別。4月下旬病徵出現時開始施藥,5月至6月下旬為最佳防治時期,可施40%腐絕可濕性粉劑1,000倍稀釋液,隔7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
(三)炭疽病
山藥炭疽病之病原菌爲 Glocosporium sp. 與 Colletotrichum sp. ,病葉初期出現圓形水浸狀斑點,而後擴大轉成黑色斑點,周圍有黃暈,內部略呈同心圓排列之小黑點的病斑,持續高濕時病斑內會出現淺粉紅色或土色之黏狀物。心形紙質葉之大薯類品種與長薯類品種較感病,莖部受感染則造成莖枯,莖基部受害則全株枯死;基隆原生種則較抗病。目前植物保護手冊未推薦防治藥劑,因此炭疽病防治主要以選擇抗病品種及栽培管理為主。利用栽培管理方式,首先於探收期後進行清園之田間衛生管理,適當行株距、高度與棚架栽培,避免田區濕度過高,配合合理之肥培管理,為有效管理之防治措施。藥劑防治參考葉斑病及莖枯病防治用藥。
(四)萎凋病
山藥萎凋病係鐮胞菌(Fusarium oxysporum與F solani)感染所造成,以大薯類品種與長薯類較易受害。病株初期僅在睛天萎凋,而後逐漸嚴重由下位葉之葉脈開始黃化再擴及全葉最后整株枯死,病株近地面藤蔓斷面或塊莖斷面可發現維管束呈褐化之情形,切取片段病組織置入塑膠袋,1〜2天后即可在斷面發現淺粉紅色,或淺紫紅色之菌絲。此病害於砂質土較黏質土中嚴重,目前尚無推廣藥劑,整地時施用孫黃添加物為目前較可行之方法。嚴重發病田必須長期淹水,亦可與水稻行一年間隔之輪作。
(五)白絹病
山藥白絹病係病原菌Athelia rolfsii感染所造成,農民俗稱根腐病,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間較易發病,初期病株之地際部出現白色、放射狀,似玻璃纖維狀菌絲,包圍植株基部,而後菌絲塊上面形成直徑1〜2公分,淺土褐色,狀如粉圓之菌核,造成病株地際部腐爛,地上部出現萎凋、枯死。地下之塊莖受害時出現索狀菌絲,也會出現菌核。病原菌喜疏松之木質纖維,尤其酸酵不完全、碳氮比高、富含纖維之有機肥,常成為病菌之溫床。白絹病防治,建議使用由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開發之枯草桿菌懸浮液500倍稀釋液,於定植時澆灌一次,每隔40〜50天再澆灌1〜2次,如此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亦可於定植前施用少量之尿素添加苦土石灰,利用釋出之氨氣殺死病原菌。
(六)疫病
山藥疫病係因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感染所造成,於連續下雨時,尤其是梅雨季節容易發生危害現象。病株地際部或幼嫩之藤蔓梢,易受感染,初期呈水浸狀而後褐化縊縮,塊莖之鬚根褐化腐爛,但很少危及薯塊。目前長形山藥因利用塑膠管種栽培,造成塑膠管內排水不良,因此地下部受害機會升高,雖然薯塊受害不多,但鬚根減損,對產量與品質,或外觀均造成損失。改善排水可有效防治疫病的發生,灌溉時水面至多只可淹至畦溝之一半。九月以後,因塊莖開始生長,灌溉時畦溝水面切忌淹過塑膠管之末端,以免因塑膠管內介質填充物或土壤之水分含量過高,影響塊莖生長及形狀。
(七)病毒病害
山藥以無性繁殖為主,塊莖為其主要繁殖器官,病毒可經由塊莖傳染至下一代,常造成葉片嵌紋、葉脈壞疽,脈間黃化,葉片狹小或扭曲變形等病徴,罹病植株塊莖變小而影響產量。此外,病毒更可藉機械或媒介昆蟲傳播,於山藥生育期感染健康植株。因此,山藥病毒病害的管理,必須建立健康種薯檢查制度,利用進出口檢疫及種薯病毒檢驗,生產健康種薯供應販售。農友對於田間罹病植株,應配合媒介昆蟲管理與田間衛生,避免留種,方能杜絕病毒病害的發生,本病目前並無防治藥劑。
(八)線蟲病害
因山藥連作栽培與罹病種薯流通,容易造成病原線蟲危害,線蟲種類以根瘤線蟲(Meloidogyne spp.)及南方根腐線蟲(Pratylenchus coffeae)爲主。根瘤線蟲感染塊莖,造成塊莖上有明顯腫瘤凸起,皮下組織有壞疽斑點,南方根腐線蟲線蟲則造成塊莖有深入組織1至5公分之乾腐裂陷,組織呈黑褐色木栓化,疏松若海綿之病徵。若逢潮濕季節常導致腐敗,商品價値低落,且探收後不耐儲存,影響產値甚鉅。山藥線蟲病害防治,以健康種薯檢查與種薯消毒為主,建議農友對自行留種或購買的種薯進行檢查篩選,輕微罹病之種薯,可利用2,000ppm的24%歐殺滅溶液或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殺線蟲劑浸種30分鐘進行種薯消毒。零餘子為山藥地上部產生的繁殖體,不受地下部病原線蟲危害感染,可培育零餘子成為健康種薯。山藥線蟲病害目前植物保護手冊並無正式推薦藥劑可供田間防治之用。防治方法以種植前進行土壤消毒處理為主要防治措施,農友可於栽培田每分地土壞中加入尿素60公斤,配合塑膠布覆蓋,經尿素轉化為氮氣毒殺病原線蟲。上期作山藥罹病率超過40%的農田,建議於種植前每公頃施用3%加保扶粒劑3公斤進行土壤消毒處理,但切勿於種植後施用殺線蟲劑,以免施藥時機不當造成殘毒。生物防治可應用有機添加物蝦蟹殼粉40%、蓖麻粕40%、海草粉10%、黃豆粉5%及糖蜜5%等混合,加入放射線菌等拮抗微生物發酵而成之LT-M生物製劑,於山藥種薯栽植時,依照塑膠栽培管長度,每公尺添加0.5〜1公斤於管內栽培介質中,亦可表施於栽培管表土上,對根瘤線蟲及南方根腐線蟲具有良好防治效果。
(一) 神澤氏葉蛹
雌蟎赤褐色,橢圓形,背面兩側有黑褐色縱紋,雄蟎體型較小,體色也較淡。卵呈球形,淡黃色,幾近透明,也有黑褐色縱紋。成蟎及若蟎均會以口器刺吸葉片之汁液,被害葉片表面呈現許多小白點,密度高時葉片黄化脫落。溫度高且乾燥環境下危害情形較嚴重,危害嚴重時全園葉片黃化褐變。
防治方法:
(1)避免通風不良、清除中間寄主並注意田間衛生。
(2)天敵:捕食性天敵有草蛉、蜘蛛等可捕食若蟲。適度選用藥劑防治葉蟎,可保護天敵,使天敵發揮其抑制效果,滅少用藥次數。
(二) 優美藺葉蜂
山藥抽蔓後成蟲在株梗或葉柄上表皮產卵,卵呈橢圓形,淡黃色,產卵管每斜插一次產卵一粒,成列狀整齊排列,而致使產卵處末端葉片剝落。孵化后幼蟲群集嫩葉葉背啃食葉肉,留下表皮,二、三齡后即可把整個葉片吃得精光僅留葉脈,然後再遷移他葉。幼蟲成熟時從葉片掉落地面,在土壤表面或地下1〜2公分處作繭化蛹。繭呈長橢圓形,長約08~1.1公分,寬約0.3〜0.4公分,呈褐色,蛹期約5〜9天。羽化後之成蟲體長約2.5公分,體呈黑色具光澤,前翅黑褐色,其翅脈及翅痣呈黑色,後翅呈黃褐色,前、中後足之顏色為黑白相間,十分容易辨認。成蟲性喜冷涼潮濕環境,尤其靠近山邊或樹蔭底下,發生頻率會較高,日出以後成蟲開始活動,一般在上午9〜10時及下午2〜3時最為活躍。目前此蜂並無推薦使用之防治藥劑,僅能於種植前妥善做好土壤翻耕曝曬等清園工作,以避免遭此害蟲危害及降低下一世代的害蟲族群量。
(三) 山藥黑椿象
山藥黑椿象屬於半翅目、盲椿科。發生於六月至探收期,成蟲於初展開之新葉產卵,成、若蟲常於葉背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葉表面產生均匀白色小點,被害處有黑褐色或淺褐色點狀排泄物,危害嚴重時會造成葉片黃化、落葉而至枯萎,影響光合作用,使山藥塊根生長受阻。
防治方法: 以20%芬化利水基乳劑稀釋3,000倍噴灑防治,並以人工捕殺成蟲及稚蟲或發現卵產於植株時,予以剪除銷毀以減少此害蟲危害。
(四) 台灣黃毒蛾
台灣黄毒蛾屬於鱗翅目、毒蛾科,俗名刺毛蟲。其形態特徵為頭、觸角、胸及前翅皆呈黃色,而腹部末端具有淡黃色毛叢。雌成蟲將黃色尾毛覆蓋於卵塊上方,卵塊產於植株葉片的嫩梢處,孵化之幼蟲開始取食山藥葉片,由於此害蟲具群棲的生態習性,危害嚴重時,被害葉片會被取食殆盡,影響光合作用,阻礙山藥生長。幼蟲體上之毛束有劇毒,人體皮膚觸及則紅腫、刺癢、疼痛。幼蟲成熟時會吐絲與其鱗毛形成黄褐色繭,呈不規則狀常結於寄主植物之枝葉或幹部之間隙。蛹呈圓錐形,其腹端具尾刺。防治方法:台灣黃毒蛾幼蟲對藥劑敏感,可用24%納乃得溶液稀釋1,000倍加以防治。幼蟲群棲危害葉片時亦可摘除受害葉片予以燒毀,以減少蟲口密度及減少使用農藥次數。
(五) 斜紋夜盜
斜紋夜盜屬於鱗翅目、夜蛾科,為雜食性昆蟲,卵淡綠色,饅頭狀,有放射狀之隆紋及橫線,多產於寄主葉的背面成塊狀,卵塊上覆有黃毛狀物。幼蟲頭部黑褐,胴部灰褐,背線、亞背線及氣門下線皆為白色,且在氣門下線附近有圓紋。三齡以後,氣門上線成白紋,位於各節中央,其上有眼狀黑紋。蛹赤褐色有光澤。成蟲體長16〜20公厘,體及翅皆褐色,頸板有灰色線,前翅之前半有灰白色細線數條,內橫線灰白色,其外緣略呈暗褐色,內方稍呈鉛色,環狀紋傾斜,灰白色,接近其旁之脈白色。腎狀紋前半略呈灰色,外線灰白色。外緣線白色,後翅白色,翅頂及外緣線暗色。成蟲有趨光性,成蟲及幼蟲晝伏夜出,一般於日落後開始活躍。成蟲交尾後,將卵產於植株上,通常300〜400粒聚積一起,並覆以雌蛾之體毛。孵化後,幼蟲有群棲性,主要以葉部為食。嚴重時,會將幼葉取食殆盡,僅留葉柄及葉脈,進而影響山藥之生長發育,降低產量。幼齡幼蟲常棲息於葉背,而老熟幼蟲晝間潛伏於地際之土粒或雜物下,日落後爬出危害。年發生8〜11世代,周年均發生危害。
防治方法:
(1)清除殘株及雜草減少本蟲之隱蔽場所。
(2)如發現卵塊時宜立即摘除並銷毀。
(3)以誘蛾燈誘殺成蟲,減少其交尾及產卵。
(4)利用性費洛蒙誘殺雄蛾,減少雄蛾族群及减少雌蛾交尾機會,每公頃設5〜10個點,置於離地面1〜1.5公尺處,或作物頂上一尺處,每月更新一次誘餌。
(5)幼蟲食性極雜,間作其他植物時必須同時防治,並注意田間衛生。
(6)於種植前或休閒期如發現幼蟲或蛹之密度高時,可灌水並淹蓋全園1天以上,以殺死土中之蛹及幼蟲。
(7)目前此蟲並無推薦使用之防治藥劑,於幼蟲發生初期,參考20%芬化利水基乳劑稀釋3,000倍防治。
(六) 金龜子
金龜子屬鞘翅目、金龜子科。成蟲將卵產在土壤層中,幼蟲孵化後以咀嚼式口器取食山藥塊根,並形成隧道繼續蛀食,且將排遺之糞便堆於山藥塊根表皮附近。幼蟲長約4公分,寬約1公分,黃白色,肥胖,捲曲成U形,頭部黑褐色,身上有許多橫向的皺摺,細小胸足3對。幼蟲在塊根內造室並化蛹於其中,羽化后成蟲才從山藥塊根表皮的孔洞鑽出。被金龜子幼蟲危害的山藥,由於塊根部受損而降低商品價值,造成重大損失。
防治方法:
(1)以燈光誘集成蟲。
(2)於堆肥或中耕時發現幼蟲必須捕殺,可以保護幼苗正常生長。生育中期應注意神澤氏葉蛹、優美藺葉蜂、山藥黑椿象、斜紋夜盜之防治,以20%芬化利水基乳劑稀釋3,000倍防治。
台灣地區氣候環境適合山藥生產,本土有許多優良原生品種如基隆山藥、恆春山藥等,並培育出新品種山藥如桃園4號(白金山藥)及花蓮3號(長白山藥)。山藥栽培容易,病蟲害少,且具有保健功能,是符合現代人追求自然安全的食品。未來山藥產業應選育高品質,保健成分高的品種,並改善山藥栽培管理技術,利用穴管栽培技術及機械化作業減少人力支出,注重探後處理及保鮮技術,以提升品質,並開發多元化加工產品,配合觀光休閒產業,推出相關之農村體驗活動、保健藥膳等商品;鼓勵農友加入山藥產銷履歷系統,建立農友對產品責任,提供消費者透明的產銷資訊及安全產品。
文章來源: 桃園區農藥改良場-山藥專輯
資料傳送中,請勿關閉!